“听报告打瞌睡”不过是功利时代的缩影
(2014-09-17 22:21:59)
9月16日下午,92岁高龄的国家科技最高奖获得主吴良镛一手拄着拐杖,在工作人员的搀扶下,一步步缓缓走上人民大会堂报告台,坚持站着35分钟讲完了以《志存高远
92岁的院士站着坚持讲完了报告,而台下的青年学子却成片地打成了瞌睡,这样的对比无疑是极其强烈而刺眼的。别的不说,这最起码是晚辈对长辈、学生对师长的一种极大的不尊重。如果说学生们打瞌睡是对吴良镛先生的一种公然冒犯,那么吴先生不动声色地讲完所有报告内容,实际上是一种最有力的回击。在这样一场无形的“较量”中,完败的其实是那些打瞌睡的学生。
然而我们不得不承认,尽管有人痛心疾首,有人感慨万千,有人指责学生不懂尊重和敬畏,但这样的一幕其实并没有太过出乎我们的意料之外。一场报告会究竟是让人全神贯注还是让人瞌睡连连,并不取决于报告的精彩与否,而取决于在台下坐着的听众是否感兴趣。在一个大讲成功学甚至唯成功是瞻的功利化时代,听一场关于理想与志向的报告,显然是一件奢侈到让人敬而远之的事情。
虽然无缘聆听吴先生的现场报告,但是笔者仔细阅读了网上流传的报告全文。在这篇以《志存高远
然而时代毕竟不同了。吴先生正经危襟地做着报告,而台下的学生睡倒一片,与其说是人与人之间疏远与隔膜,不如说是两个时代对于“理想”有着完全不同的解读。在吴先生的时代,理想建立在家国情怀、报效祖国的基础之上,其人生和职业志向的选择与时代息息相关,而在今天,青年学生们的理想仅仅关乎个人,他们更加迫切地渴望着成功,更加饥渴地希望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孜孜以求地是一条可借鉴、可复制的成功捷径。在这样的语境下,吴先生的报告做得再精彩,也难免有一种“远水解不了近渴”的距离感,学生们更希望听到的其实是诸如“如何挖到第一桶金”、“职场秘籍”之类的实用型报告。
像吴良镛这样的大师级学术人物,其人生无疑是成功的,但这样的成功例子离现在的学生们太过遥远,让他们只能远观而无法企及。相比之下,那些更加快速的、更能转化为现实利益的成功,显然更具吸引力和号召力。有人说,如果是马云、刘强东之类的财富新贵来做报告,学生们还会打瞌睡吗?答案不言自明。其实不要说马云、刘强东,就是任何一名选秀节目的三流明星来,大学里也会人潮涌动、一票难求,呐喊声和尖叫声此起彼伏。
这就是成功的魔力,这就是功利化时代的代价,年轻人变得越来浮躁而肤浅,他们眼中只有对成功的狂热,当然没有足够的耐心去听一场关于理想的报告。不必过度苛责这些打瞌睡的学生,作为首都多所高校的代表,这6000名新入学的研究生无疑算得上是时代精英,他们的智识和对事物的理解力肯定要于这个时代的大多数人,如果连他们都昏昏欲睡,我们必须反思:究竟还有谁病了?
http://news.sina.com.cn/s/2014-09-16/211930867294.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