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龙贵
吴龙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229
  • 关注人气:3,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事业单位改革,先做减法再做加法

(2014-05-27 13:28:49)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作为我国第一部系统规范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行政法规,将于7月1日起施行。《条例》确立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的基本制度,在社会保险、工资收入等方面的相关规定呈现出改革亮点。多位专家表示,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由此将与机关体系松绑,有望走入长期平稳增加的通道。(《京华时报》5月26日

 

2006年我国就提出了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但各地的实施情况并不统一。此次《条例》提出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工资水平应当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社会进步相适应,也即按市场来调整。有专家分析,从近年我国物价和社会平均工资的调整幅度来看,几乎都处于单边增长的过程中,因此事业单位工资增长机制与此挂钩,下跌的可能性应该说极小,基本就会处在上涨区间内。有网友艳羡地表示,事业单位人员的春天要来了!

 

此前,事业单位的工资和机关是绑在一起的,机关涨事业单位才能涨。但是一方面,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在职能定位和运行机制上并不相同,另一方面事业单位的改革总是滞后于政府机关,因此这种工资决定机制既不科学,也难言公平。将两者松绑,让事业单位人员的工资与社会经济水平同步,符合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有利于激发事业单位的活力和效率。所以从理论上说,这种改革思路是值得赞许的。

 

然而对于很多公众而言,此项改革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从1992年首次提出逐步建立健全分类管理的人事制度算起,中国的事业单位改革已经走过了20年的路程,但此项改革一直就是只摸石头不过河,甚至多次反复。与诸多改革事项相比,工资改革既不是最迫切的也不是最难啃的。更有必要指出,事业单位改革之所以迟迟不能有整体性、实质性的进展,很大程度上就在于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如果当下只做这种“加法式”的改革,或将进一步固化既得利益,从而延缓改革的进程。

 

人们在习惯上将事业单位与政府机关相提并论,但实质上,事业单位其实是一个公益性的社会服务组织。只不过与国外的一些非营利性组织相比,我们的事业单位由财政拨款,并由国家机关举办。这种制度设计初衷是想集国家之力办好教育、医疗、文化等非营利性事业。但在实践中,由于政事不分、管办不分,一些事业单位的社会化程度较低,甚至染上一些机关病,譬如人浮于事、效率低下。而与此相对应的是,一些事业单位却市场化过度,将盈利当成第一目标,公益性大大降低。譬如在医疗和教育领域的改革中,服务提供的总成本中,个人负担的部分在过去20年呈直线上升趋势。

 

最为公众所诟病的一点,事业单位的行政支出非常惊人,以至于有媒体称“纳税人养不起庞大的事业单位”。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我国财政行政事业公用经费支出每年增加1000多亿元,2007年以来,该项经费支出已接近9000亿元,其中公务用车消费占比较高每年公务用车购置费支出增长率为20%以上

 

显而易见,事业单位改革的核心和重点,并非工资增长机制,而是尽快转变职能,明确定位,先做减法再做加法,在为事业单位“减负”的基础上,实行激励机制,从而提升我国公共事业的整体效率。具体而言,一方面事业单位要精兵减政。目前,我国有126万个事业单位,共计3000多万正式职工,另有900万离退休人员,总数超过4000万人。如果庞大的事业单位人员,本身就是一种沉重的包袱。另一方面是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市场的归市场,行政的归行政,对于承担行政职能的事业单位,将把其职能划归至行政机构或将其转变为行政机构对于经营性的事业单位,将其转变为企业推向市场

 

http://news.163.com/14/0526/01/9T4PSFFQ00014AED.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