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城市下水道,不该被遗忘的良心

(2014-05-12 22:11:47)

11日清晨起,深圳普降大暴雨,局部降特大暴雨。记者从深圳市气象台获悉,这次降雨是2008年以来的最强降雨,12日起,降雨减弱,仍将维持多日阵雨天气,需重点防范地质灾害。目前,深圳气象部门将全市暴雨橙色预警升级为红色,深圳市三防指挥部将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提升为Ⅲ级。(《羊城晚报》5月12日

 

2000辆汽车被淹、5000多辆公交车停开、130余次航班被取消、广深线高铁全线停运、150处道路积水……一场2008年以来的最强降雨,几乎在一夜之间将年轻的深圳变成了一片汪洋大海。所谓的现代化大都市,很多时候就像一层劣质的油彩,一场大雨能将它冲刷的干干净净,露出丑陋的原型。

 

遭受暴雨之灾的市民可以用“欢迎到深圳来看海”这种老掉牙的段子来自嘲,可以用在街道上捕鱼来苦中作乐,但却无法掩饰内心的焦虑和不安。对于城市来说,暴雨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可以算是最“温柔”、破坏力最小的一种,倘若一座经济发达,号称现代化的城市尚未抵挡不住一次强降雨的侵袭,那么这座城市的居民也就无法获得最起码的安全感,以及作为城市一分子的自豪感和归宿感。

 

“暴雨淹城”的一幕,已经不再个例。近年来,从北京到天津,从武汉到长沙,我们的城市几乎每遇强降雨,就极有可能面临半瘫痪的困局。北京暴雨,让人们记住了广渠门外溺亡的司机丁先生,长沙暴雨,21岁的女孩杨丽君不慎落入下水道,2个月后遗体在岳阳被发现……就在3月底,深圳就曾迎来过一场暴雨,当时城市内涝200多处,造成2人死亡。生命的惨重代价,并未换来足够的警醒和职责的归位,或者,我们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议已经脆弱到连修补去无济于事的不堪境地?

 

下水道是一座城市的良心,这是一句被无数次传颂的名言,事实上也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中的一种基本常识。饱受暴雨之困的们有理由问一句:我们的下水道去哪儿了?良心去哪了?

 

相比其他城市,深圳市民对这些问题的追问,无疑要更加迫切一些。自1979年建市,深圳不过才走完35个年头,如此年轻的城市,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都应该有着更为健全的基础设施和更为强大的抗风险能力。然而事与愿违,深圳的外表虽然年轻、靓丽,但内在却落后而老态。这当然有一些历史原因。一方面,深圳最开始建市的时候,打算建设一个100万人的城市,而如今实际人口早已经超过了1800万,这是当初的城市规划所始料未及的。另一方面,上世纪80年代,深圳建市初期采用了苏联的城市建设理念,由于苏联降雨较少,排水管道标准较低,这导致深圳排水管道的建设没有充分考虑未来城市发展,遇到像昨天这样的特大暴雨,这些管道不能及时将雨水排出。

 

问题是,我们不能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咎为历史,历史也不可能为今天的所有错误埋单。否则,没有一座城市能够健康地发展。国外许多城市的事实也证明,即便经过上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岁月苍桑,它们的一些基础设施依然能够运转良好。每一个城市都有过去,向历史回望,也都曾落后。但是,先天的不足,后天并非不可以弥补,发展的要义,也必然要求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经济的增长、人口的剧增以社会形态的转变同步前进。深圳的爆炸式发展并非始于今时今日,为何城市规划仍然远远滞后于现实?“苏联模式”早已被事实证明不适用于深圳,但为何城市管理者迟迟没有下决心彻底整改?

 

深圳不差钱,差的是意识。高楼大厦是看得见的,而下水道是看不见的,前者相比后者,更容易彰显政绩。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真正领悟“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这句至理名言。

 

http://news.163.com/special/baoyu2014/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