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该给拆城官员的绰号做个怎样的反思

(2014-03-30 21:58:26)

近年来,因征地而起的流血冲突事件屡屡进入公众视线,记者梳理了部分让人瞠目结舌的案例,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些暴力拆迁事件背后,有着事关开发商、当地政府的暴利作祟。据媒体统计,多名地方主政官员的绰号都与拆迁、城建有关,而他们的辖区也成为强拆冲突事件的高发区。(《京华时报》3月30日

 

说起强拆和“血拆”,不能不提2009年发生在成都的“唐福珍案”。面对政府不断逼近的拆迁队伍,农妇唐福珍以自焚的方式完成了最后也最无力的抗争。而当时的成都市领导就是因为大力推进拆迁而被坊间称为“李拆城”的李春城。与“李拆城”齐名的强拆官员还包括,被老百姓称为“季挖挖”的原南京市长季建业被群众称为“孙善扒”原河南省政协副主席孙善武

 

需要指出的,这些曾经因强拆而著称于世的地方主政官虽已落马,但他们落马的原因却与强拆并无直接的联系。或许也正因为如此,尽管人们已经意识到,大拆大建型的官员更易成为腐败高发群体,但强拆并没有因此而停下脚步。最新发生的“平度事件”,便以惨痛的事实证明,一个强拆官员倒下,更多个强拆官员又站了出来。

 

一个地方或多或少地都会打上主政官员的个人烙印。当李春城成为“李拆城”,季建业成为“季挖挖”,孙善武成为“孙善扒”的时候,事实上就已经注定了这些地方难以避免被强拆的城市命运。一名地方主政官具有鲜明的个性和明确的发展思路,并不完全是一件坏事,但一切必然规制在法治的轨道中,倘若法治变成人治,城市管理思维和发展方向决定于某一个人或某几个人的时候,那么无论是为官之道还是城市发展,都必然走向极端乃至疯狂。从这个意义上说,当地民众热衷于给这些官员起绰号,既是一种卑微的抗争,更是一种无奈的表达,其所呈现的是公众权利在官员权力面前的弱小和无力。

 

更进一步看,民众热衷于给官员起绰号,也折射出目前官员评价和考核机制的某种病灶。金碑银碑不如老百姓的口碑,以现实而论,民众口中的“李拆城”、“季挖挖”、“孙善扒”,大概已经是对官员最为彻底的否定了,简直就是一封公开的举报信,但事实上,这并没有影响到这些官员的仕途,甚至在某种意义上反而成为了这些官员不断积累政治资本的“闪光点”。

 

季建业在南京市长的任上,曾提出拆迁的底线是“只要不死人,不死在现场,什么手段都能用”,孙善武在担任洛阳市领导时,强势推进旧城改造,“别人不好拆迁的地方,只要孙善武一去,就很快拆光了”,在民众看来,这无疑是法盲行为,但或许正是因为这种法盲行为为他们树立了所谓的“能干”形象,从而权力和话语权越来越大。官员的绰号肯定不是一天形成的,如果不是受到某种鼓励,能从强拆中获得政治利益,他们断然不会无视民众的评价。

 

任何时候都不要低估民众的声音,任何时候都需要倾听民众的声音。他们与城市融为一体,最能感知城市是变成了还是变坏了,最有资格对施政者的行为作出判断。真的不能小看那一个个官员的绰号,三个字便点出了全部的真相。问题是,谁该汗颜,谁又在假装不知道?

 

http://news.sina.com.cn/c/2014-03-30/01592982266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