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公车改革从“空档”挂到“倒档”
(2014-02-25 18:56:08)2014年初,五粮液集团落下国有企业公车拍卖的“第一槌”;沈阳大东区首批拍卖121辆公车;一些地方公车司机开始辞职改行……一些地方公车改革迟滞不前的情况正在好转。然而,公车浪费、车轮腐败问题,在新一轮治理中又面临新的问题,个别地方甚至出现了“应付式改革”的现象。(《新京报》2月25日)
凡是改革,必然会触及到一些人的既得利益。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遭遇到了一些阻力,乃至改革进程出现迂回和停滞的现象,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目前,全国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数量不下200万辆,国有企业的车辆更无法计算,每年车轮滚滚中流失的公款数以千亿计。涉及的利益有多大,阻力就有多大,指望公车改革“马上成功”,只能是一种奢望。
但需要警惕的是另一种现象,即改革的倒退,越改问题越多越复杂,与改革之前相比,改革之后的公共利益非但没有增加,反而有所减少,改革的现状呈现出与改革初衷相背离的情况。以公车改革为例,有的区县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有的起拍价定得太低,虽然走了拍卖程序,但是不对社会公开,有暗箱操作的嫌疑……
减少公共部门的公车数量,只是改革的一种手段,公车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压缩行政开支,在公共部门内实现厉行节约,减负增效。但从现实情况看,一些地方的公车改革充其量只是形式上的改革,表面看,改革进行的热热闹闹,公车数量也确实大幅减少了,但行政开支并未节省,诸如“公车淘汰后,廉价落入内部人员手中”,甚至会导致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乃至变相的腐败。这样的公车改革自然会推行的很顺利,但是越顺利,它的社会危害性就越大。
公车改革已经进行了20年之久,在此前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都是雷声大雨点小,改革裹足不前,因此被舆论戏称为“挂空档”。近几年来,随着公车滥用问题的日益严重以及民意的倒逼,公车改革的车轮确实转了起来,但却有着挂“倒档”的危险倾向。从车改后的高额补贴,到拍卖公车中的种种潜规则,无不说明公车改革仍未触及核心问题,车轮上的腐败依旧存在。
无论是挂空档还是挂倒档,归根结底指向的都是谁来“开车”,也即谁来主导公车改革话语权的问题。目前而言,各地的公车改革可谓花样多多,但殊途同归的是,从改革的制度设计到改革的具体实施,几乎所有关键环节的决定权都牢牢掌握在改革对象的手中。没有一把刀可以削自己的柄,完全不难想象,由既得利益者来主导的公车改革,必然会以对自己最有利的方式来进行,最终把改革异化为自肥工具,甚至借改革的名义捞取更大的腐败利益。
避免公车改革挂空档乃至倒档,要从改革模式上进行改变。一方面,必须明确改革的主导者,在身份和利益上赋予其独立性,可以是上级主管部门,也可以是专成立的专职机构,防止公共部门自我改革,自说自话。另一方面,改革必须最大限度地公开化,引进社会监督。社会监督既是改革的压力也是改革的动力,更重要的是它能够起到及时纠偏的作用,防止改革走错方向。让民意参与到公车改革当中,哪怕会使改革的步子慢一些,争议多一些,民众也完全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