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重视网帖一样重视公众诉求
(2014-02-09 20:59:41)2月6日下午,郑州机场因大雪关闭,2000多名旅客滞留在机场候机大厅,有网友在微博上曝料称,机场发生打砸事件。近日,河南省郑州新郑机场对外通报称,之前网传机场遭打砸信息存在虚假和夸大。辖区警方表示已开始寻找最早发帖人。(《北京青年报》2月9日)
警方表示已开始寻找最早发帖人,意图当然非常明显,就是要追究发帖人发布不实信息之责。不过,该发帖网友并未实名,相关信息也已在网络上以海量传播,想要找到恐非易事。再何况,以事件的性质而言,就算找到,实际意义也不大。所以私下揣测,警方此举更像是在表明一种态度或者立场,一来,从形象上考虑,证明事发之时机场方面处置得当,现场秩序井然,二来通过这样一种行为,事实上也是向所有网友和公众发出了警告:再遇到此类情形,请管好自己的手和嘴。
澄清事实、还原真相固然有其必要性,事实上机场方面和警方也已经做到,但“寻找发帖人”之举则实属多余。至少从目前的信息来看,网帖的内容究竟该如何定性,仍是一个疑问。警方表示,整个过程中,机场航站楼内相对比较平稳,只有“极个别旅客对航班延误影响行程情绪激动,在南航服务台问询时,有一名旅客拿一瓶矿泉水扔到航班信息公示板上”,这一表述虽与网友所说有出入,但“打砸”的基本事实仍是成立的。而虚假和夸大之间,则显然有着本质的区别。
更需厘清的一个前提是,消费者购买了机票,就与航空公司与机场管理方形成了一种契约关系,后者有义务提供良好的服务。但现实却是,无论是航空公司还是机场管理方,在与消费者的对话中都常常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并且由于缺乏有效的投诉机制,以至于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消费者始终是弱势的一方,从而造成整个航空业管理水平的低劣。在这种情况下,消费者通过微博等载体而发出的抱怨和指责,说到底是一种无奈之下的另类维权方式,即便会与事实有出入,但针对的仅仅是服务提供方,只要不侵害到公共利益,都当予以尊重。
而公权力的过度介入,不仅扭曲了这样一种市场关系,也不利于维护消费者权益,更不利于航空业的成长。一名被困机场的记者表示,让乘客愤怒的并非因天气原因导致的延误,而是延误太长时间,“机场状况非常混乱,信息沟通和乘客安置都出现了问题”,可见,机场方面的应急能力和管理水平都是非常值得诟病的。警方动辄发出“寻找发帖人”的警告,压制网友的话语权,实际上就相当于剥夺了消费者的投诉权,这如何倒逼出航空业的改进呢?必须强调的是,由于信息不对称,更由于机场建设常常是政府行为,相关部门鉴别类似信息的真伪也很难让人信服。
对地方形象造成伤害的,是落后的管理水平,滞后的服务理念,以及垄断企业的傲慢,而非网友的一句“机场遭打砸”。而“寻找发帖人”则意在表明,似乎只要管住网友的表达权,一切问题都可以解决,这是一种典型的“鸵鸟心态”,更是本末倒置。某种意义上说,如何才能像重视网帖一样重视公众的诉求,才是我们的航空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真正应该反思和改进的地方。
http://news.163.com/14/0209/04/9KK8TT790001124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