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分权只是监督“一把手”的起点

(2014-01-27 15:38:08)

近日,国家海洋局和安徽省先后发声,提出“一把手”将不再直接分管人财物。多位反腐败研究学者认为,对“一把手”分权和限权,有助于实现对“一把手”的监督;而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集体讨论中,班子其他成员先发言,“一把手”最后发言,将有助于避免“一言堂”,这一做法将成为趋势。(《北京青年报》1月26日

 

“一把手”成为腐败重灾区,早已是不争的事实。中央纪委研究室主任李雪勤曾介绍:在所有受纪律处分的党政机关县处级以上干部中,“一把手”比例占总数1/3以上,厅局级以上干部中“一把手”比例更高

 

前不久,央视《焦点访谈》节目的一则报道颇具标本意义:深圳宝安区沙井街道前党工委书记、办事处主任刘少雄,利用手中的职权,把一块本应建成公园的土地违规批给了一名开发商,因此而受贿达1000万港币的现金。“一把手”的能量之大,腐败的破坏力之强,令人叹为观止。

 

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习惯于从级别上,将腐败官员分为苍蝇和老虎。但事实上,老虎和苍蝇很多时候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如果没有对权力的有效监督,任何一只苍蝇都有可能变成老虎,甚至因为更具隐蔽性,贪腐起来更加凶狠。而党政机关“一把手”,无疑就是所有官员中最缺乏监督的一个群体。

 

打蛇打七寸,治官先治“一把手”,这是反腐败的一条必经之路。而监督“一把手”,说到底就是监督“一把手”手中的权力。就此而言,多地多部门所尝试的,诸如“一把手”不再直接分管人财物,“一把手”在重大事项和重大决策上的“末位表态制”,是反腐理论和反腐制度上的可喜进步。

 

理想状态而言,将“一把手”的权力进行分解和限制,对于预防和遏制腐败颇具杀伤力。一般而言,地方和部门的党政“一把手”往往都拥有管辖范围内一切事务的无限管理权,而基于效率上的诉求,行政体系实行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制,一级管着一级,这便形成了一个监督悖论:“一把手”的权力与所受到的监督完全不成比例。“一把手”不再直接分管人财物,有利于压缩其腐败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卸下权力的包袱,“一把手”可以以更加独立的身份去监督其他掌握着权力的官员,相当于又多了一层反腐的屏障。

 

但是我们无法忽视现实的复杂性和腐败的强大惯性。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想象:在“官大一级压死人”的官场语境下,即便剥离了“一把手”对人财物的直接管理权,“一把手”就真的失去了话语权了?在重大事项、重大决策集体讨论中,班子其他成员先发言,“一把手”最后发言,“一言堂”的局面就能彻底改变吗?或者,“二把手”、“三把手”们真的能够无视“一把手”的存在,独立地做出决断吗?显然不能过度乐观。甚至不能排除这样一种可能:尽管“一把手”失去了对具体事物的管理权,但下级官员仍然会揣测、迎合“一把手”的意思,“一把手”仍然主导一切,却避免了被问责的风险。

 

公权和限权,只是监督“一把手”的制度起点。换言之,公权和限权只是改变了权力运行的方式,能量相对有限,它并不能解决如何才能让权力“不敢贪、不能贪”的问题。而从反腐的角度说,真正需要管住的是权力的整个运行过程。令人欣喜的是,从起点出发,反腐进程又迈出了第二步、第三步。中共中央新颁布实施《干部任用条例》,明确提出,突击提拔干部将启动倒查机制,买官卖官者一律先停职再移送执法机关,每三到五年将遍查全国干部……制度构建与行动力并进,约束权力的笼子才会编织得更加完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