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爹式”就业贻害一代人
(2013-12-28 09:54:49)中国社会科学院今日发布《社会蓝皮书:2014年中国社会形势分析与预测》,蓝皮书指出,我国农村家庭普通本科毕业生就业最困难,失业率高达30.5%。家庭的城乡背景对毕业生的就业机会有明显影响,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87.2%)明显高于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81.2%)。(人民网12月26日)
审视今日中国之城乡差距,教育和就业无疑是最好的观察点。多年前,响彻神州大地的口号是“读书改革命运”,而近年来,“读书无用论”却沉渣泛起,这是时代变迁的生动注脚。对很多农村家庭而言,培养一名大学生所花费的教育成本占家庭支出的比重要远远大于城市家庭,甚至是全家人乃至几代人供养一名大学生,他们期望用这种“孤注一掷”的方式来创造个人的成功,从而最终能够反哺农村。然而就业率低而失业率高,以及好工作难找的无情事实,则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他们的这种单纯的梦想。
就业形势的严峻与日益加大的城乡差距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因为城乡存在差距,农村学子很难获得优质的教育资源,以及各方面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因而在就业市场处于绝对的弱势。而反过来,如果农村学子在就业上步履维艰,教育投资与回报不能匹配,也就失去改变家庭和农村现状的能力,这势必将进一步加大城乡差距。
农村家庭出身的毕业生的就业率全面落后于城市家庭出身的毕业生,首先源于制度不公。事实上,不仅是就业,在整个教育阶段,农村学子相比城市学子都处于明显处于劣势。“我国高等教育公平问题的研究”课题组调研结果显示,我国重点大学里的农村学生比例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不断下滑,北大农村学生所占比例从三成落至一成,有人因此发出“寒门难出贵子”的感叹。可以说,农村毕业生在就业竞争中的完败事实上是早已注定的结局。
即便冲破了这层层的体制性的障碍,农村学子还将面临无处不在的“拼爹”现象。屡禁不止的“萝卜招聘”清楚地昭示,一个好的家庭背景尤其是一个有权有势的爹,对于找到一个好工作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而喻的。在当下,相当多的行业尤其是一些热门行业,就业拼的不是个人能力,而是关系和人脉。有同等条件下甚至在条件明显占优的情况下,来自农村的毕业生也无法与城市家庭的毕业生同等竞争。
“拼爹式”就业不仅对无爹可拼的农村寒门学子尽失公平,对有爹可拼的权贵子弟来说也未见得是一件好事。《蓝皮书》调查显示,“拼爹”有助于进入体制内。拥有良好家庭背景的年轻人通常都会受到良好的教育,然而在父辈的庇荫下,他们更容易走上早已安排好的人生之路,安于稳定,不思进取,最终被体制所异化。这对个人来说一种能力的浪费,对社会和国家来说也是巨大的财富损失。年青人有憧憬有奋斗精神,国家才有希望,当“死也要死在体制内”成为一种主流倾向时,足以说明“拼爹式”就业贻害的是整整一代年轻人。
破除“拼爹式”就业,从大的方面来说,需要国家制度更加公平的教育和就业政策,合理分配教育资源,消除普遍存在的“特权”现象,从小的方面来说,个人主观能动性同样不容小视。面对“拼爹”无须悲观和绝望,个人无法改变“拼爹”,能改变的只有自己,无爹可拼时,不妨先拼好自己,毕竟在这样一个多元化的社会,机会是无处不在的。
http://society.people.com.cn/n/2013/1226/c1008-2394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