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杭州12345市长热线接到多个电话,反映家中自来水有异味。与此同时,网络平台上也出现了“吐槽”杭州自来水有“塑料味”的帖子。19日,杭州市环保局召开新闻发布会表示,从目前检查情况看,没有发现直接导致本次水质异味的情况,各项指标正常。杭州水务集团称,杭州的自来水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
据悉,杭州市环保局接到群众反映后,立即启动了局应急预案,组织人员连夜进行排查。与此同时,涉事部门也联合召开新闻发布会,将水质问题向市民交底。对于政府部门的积极应对,必须“点赞”,但对于相关部门最后得出的“杭州的自来水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的结论,则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号。
杭州的矿泉水安不安全,先得把异味解释清楚。异味的来源都还没搞清楚,市民恐怕只能是“被放心”。此其一。其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共有109项指标,目前只检测了42项,尚有67项指标在化验分析中,此时就放言“可放心饮用”,未必有些操之过急,也不具备起码的专业态度。更重要的是,杭州环保局则将继续开展对杭州市境内工业企业的排查、水质监测与嗅辨工作,并会同有关执法部门开展水、陆联合巡查与执法检查。一旦发现违法行为,将继续予以严厉打击。都可以“放心饮用”了,还如此劳师动众,岂不自相矛盾?
从职能部门的角度说,轻言“杭州的自来水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倒未必一定是“捂盖子”,更大的可能或许是为了安抚市民的焦虑情绪。自来水是一种有着刚性需求的公共品,水质问题影响着千家万户。一旦出现安全危机,将极大地影响市民的日常生活。完全可以预料的一种结果就是,市民将恐慌性地抢购矿泉水。这不仅会加剧民生成本,于政府而言也脸上无光。而这样的事情曾经不止一次地出现。基于这样的考量,政府才会急于下判断,以度过这非常时期,为解决问题赢得时间和舆论空间。
只是,这样的好心却常常是在办坏事。公共事件中,一个最基本的常识就是“谣言止于公开”。自来水有异味,市民的猜疑和恐慌是无法避免的,而政府最该做的就是最大的信息公开,并在此基础上尽快找到应对之策,没有捷径可走。倘若在还没有权威论证的前提下就草率下结论,反而会加剧市民的不信任感,从而把问题想得更糟糕。
更严苛地说,相关部门草率下结论,也是对公共安全和市民健康的一种漠视。去年,某知名白酒品牌被曝出塑化剂超标,有专家语出惊人:按照我国人均预期寿命,每天饮用1斤,其中的塑化剂不会对健康造成损害。眼下,同一个部门一面声称,“杭州的自来水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饮用”,一面又建议年幼体弱及老人饮用桶装水,这大概就是一种“反正吃不死人”的神逻辑。只是,公共安全能以“不死人”为底线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