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长水机场在磨砺中不断成长
(2013-12-02 14:43:41)
一场大雾,再次让公众和舆论聚焦长水机场。而这显然不是长水机场因天气原因而遭遇的第一场危机。2012年8月5日,刚刚启用不久的长水机场因被雷雨天气覆盖,当晚共有10架航班被迫延时或取消,引发乘客“抢机”事件,甚至有乘客冲上了机场跑道;今年1月3日,同样是因为大雾,长水机场出现了云南民航史上最大的一次航班延误事件,近万名乘客滞留机场,当晚,长水机场陷入一片混乱之中。伴随一次次危机的,是不满意和质疑之声。
不变的是无可防范的天气原因,而变化的是机场方面的服务水准和应急体系。和今年1月3日发生的那次事件相比,此次航班延误事件无论是在应急预案的及时启动,还是供水、供暖、食品供应等基础服务方面,都有了显著的提升。这不仅把因航班延误而导致的不利后果降到了最低,也有效地防止了因此而发生的“次生灾害”。所谓“吃一堑,长一智”,在经验与教训、不满与质疑之中,不断成长与进步,这是应该给予肯定的。
发生航班延误事件,乘客有不满甚至过激情绪,是可以理解甚至是理所当然的。打“飞的”已经成为一种基础的出行方式,一旦发生航班延误,将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乘客的切身利益。而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乘客永远都是上帝,而航空公司和机场方面也理应给予最好的服务。这种服务不仅体现于日常状态,更体现于发生突发事件之时。或者说,真正考验机场方面的,恰恰是在不可抗力发生之时。从这个意义上说,“大雾”从来都不是理由,唯有通过不断提升服务品质,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缝对接”,才是换取理解与信任。
而很显然,在某些方面,长水机场仍有不足。发生航班延误事件后,公众最迫切希望的就是及时获取相关信息。然而机场的“预警”短信却姗姗来迟,“96566”服务热线也一直处于处于占线状态,甚至机场大巴还在照常运行中。信息的混乱与滞后,在一定程序上影响了公众的判断,也造成了完全不必要的损失。
因天气原因而延误航班,并非长水机场独有的现象,这事实上是航空业的常态。对此,乘客未必不能理解。正如一位乘客所说,“面对状况,换位思考很重要!”但要知道,作为服务提供方,责任意识永远是第一位,乘客的理解是建立在责任方提供优质服务基础之上。没有努力就没有信任,没有服务就谈不上理解。长水机场的变与不变,说明的就是这个道理。
长水机场屡屡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其名声在外。长水机场是全球百强机场之一,是中国面向东南亚、南亚和连接欧亚的继北京、上海和广州之后的第四个国家门户机场。公众有理由相信,长水机场的服务品质应该与其业界地位并驾齐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