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监督”是最好的慈善宣传
(2013-10-17 22:47:12)今年四川雅安地震发生后,港府透过赈灾基金拨款1亿港币给四川省政府赈灾,近日有议员要求交代拨款的使用和监察情况。政务司司长林郑月娥表示,港府不时透过驻成都经济贸易办事处,了解捐款使用情况,已要求四川省政府完成有关工作后,提交拨款用途评估报告,但没有设定期限。林郑月娥重申,如证实有任何不当使用拨款的情况,相关款项均须全数退还赈灾基金。(《南方都市报》10月17日)
与汶川地震时全港上下一心赈灾相比,港府对雅安地震的捐款却颇多曲折。少数香港人担心,特区政府“慷港人之慨”,善款却被挪用。甚至有网民发起“一毫子(一毫子即10分钱,是香港最小货币单位)都不捐”运动,理由是“难以保证捐款全部到达受灾民众手中”。虽然最后香港立法会财务委员会通过拨款1亿元,以便向赈灾基金注资为四川地震灾民提供紧急救援,但港人的质疑和争议却并未停止。
或许很多内地民众已经淡忘了这起在当时引起很大争议的“抗捐风波”,但很显然,港府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所懈怠。种种信息表明,这笔1亿港元的捐款其实一直在港府的视线之内。而“如证实有任何不当使用拨款的情况,相关款项均须全数退还赈灾基金”则意味着,这笔捐款最终能不能捐出去,甚至都是一个未知数。
港府对捐款的审慎,当然首先与内地的慈善声誉不佳有着直接的关系。“郭美美”事件后,包括红会在内的诸多慈善机构的公信力直线下降,慈善捐款被侵占和挪用的丑闻也多次曝光。对此,相信港府和香港市民也都有所耳闻。在此语境下,港府和香港市民对这笔捐款的密切关注,实属人之常情。
换个角度看,这其实也是制度使然。港府通过赈灾基金拨付的这1亿元港币的捐款来自政府财政,说到底就纳税人的钱。而众所周知,香港实行严格的财政预算制度,一把椅子、一张信纸都得记录在案,更何况1亿港币?使用得当,这是慈善捐款,倘若使用不当,港府难逃乱花钱甚至渎职的连带责任。因此就算香港市民并无异议,港府也会责无旁贷地承担起监管这笔捐款使用情况的责任。
在我们的习惯思维,做好事的最高境界就是“不留名”,哪有捐了钱还追着别人问怎么花的,甚至还可能要回去的道理?因此,对于港府的做法,恐怕会有一些人认为不厚道、小家子气。但不得不说,正是这种“不厚道、小家气”,才更符合现代慈善理念。捐款本身是一种爱心的表达,但表达爱心却不仅仅是捐款了事。全程关注每一笔捐款的使用情况,不仅是对自身负责,也是对捐款对象的一种有效约束,这有利于善款善用,提高资金的的使用效率。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一种“全程监督”的高压姿态,可以向社会传达这种一种信心或者说信念:政府有能力花好每一分钱,决不辜负民众的期待。这无疑是最好的慈善宣传。
我们需要学习的当然不仅仅是一种姿态,而是一整套的制度体系。譬如,当公众对捐款的安全性产生质疑的时候,该由哪一个部门和机构代为传达?捐款使用过程中,又由谁来充当独立第三方,监督捐款的使用?“可返还”条款能否成为一种制度常态,一旦发生捐款使用不当,或者慈善机构信息不透明时,捐款人可立即要求全数退还?陷入历史低俗慈善事业若想重新迎来春天,构建一条科学而严密的制度防线是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