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在吐槽中丧失自我反思的能力
(2013-10-10 22:46:49)日前,北京市政府外事办主任赵会民在回答记者关于北京空气质量问题时表示,“城市大了之后,中国人习惯的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希望市民配合做好清洁空气的工作。”这一观点迅速引发网友的争议。(人民网10月9日)
置于大气污染持续恶化的现实背景下,“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的观点都低调都不行。有微博评论称,“这是要全民吃凉拌黄瓜来配合?”也有网友调侃,“建议买灶具采取摇号的方式,做饭要以身份证第二位采取单双号限制。”更有网友认为,此观点是将烹饪当作“替罪羊”。吐槽很给力,反讽也够犀利,只是在众声喧哗之中,不知有多少网友真正思考过这个议题,而不是仅仅从感官做纯娱乐化的解构?
事实上,稍加分析就知道,“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虽然对很多人来说是头一回听说,却并非匪夷所思之论。常识而言,城市密度越来越大,烹饪所排放出的巨大油烟毫无疑问会对大气环境造成污染。早在去年夏天,中科院“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之“大气灰霾溯源”项目组报告执笔人、中科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王跃思就曾发布其研究成果称,北京冬季霾的形成主要来源是一次污染物,罪魁祸首是供暖燃煤产生的污染气体,而夏季和冬季不一样,烹饪源的影响比冬季更大。在夏季北京城区PM2.5污染源中,烹饪源能占到15%-20%左右,汽车和相关产业占到40%-50%。由此可见,“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不仅不可笑,还是一个需要认真对待的问题。
我知道我们处于一个雷语不断的时代,一些专家学者尤其是一些政府官员,常常会基于其利益立场,抑或是本身能力不足,而说出一些颠覆常识进而挑衅民意的昏话来。或许正因为如此,公众对精英阶层产生了一种本能的反感,对一些精英表达永远抱以一种不信任的态度。然而怀疑很容易,思考却比较难得,在习惯性的怀疑中,在不假思索的集体吐槽中,公众也很可能会渐渐丧失辩别真假、思考问题的素养和能力。毕竟,不是每一句听上去不那么让人舒服的话都没有公共探讨的价值。
网友吐槽“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大致是出于这样一种心理:大气污染治理乃是政府的职责,跟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有多大关系?首先这是一种误读。所谓“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并不意味着减少公众的烹饪行为,而只是对居民油烟排放进行集中管理,对餐馆油烟过滤系统加强制度化监管,这同样是一种政府行为。其次,大气污染涉及每一个人,即便政府负有治理之责,也不表明公众可以置身于事外,袖手旁观。我们无法决定政府的作为,却可以控制自己的行为,对于环境问题,每个人其实都当有所为和有所不为。
进一步分析,公众对“烹饪对PM2.5的贡献也不小”的吐槽,可能还隐含着这样一种自私心态,即在公共治理上,很多人都不愿承担自己的责任,一旦涉及个人的利益,便产生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本能地加以反对。而此时,集体吐槽,把一个公共议题娱乐化,似乎就是掩饰这种心态的最好方式。此前一天,北京交通委称,“看微信刷微博是造成拥堵的原因之一”遭到舆论调侃,大致也是出于这种心态。这句话本身值得商榷,但在汽车时代,一些越来越普遍的驾驶陋习真的就可以借此获得正当性,而没有反思的必要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