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大棒抡不出合格公民

(2013-05-26 22:41:21)

5月24日晚上11点多,网友“@空游无依”发微博,称在埃及卢克索神庙的浮雕上,看到了 “***到此一游”几个字,“我们试图用纸巾擦掉这羞耻,但很难擦干净,这是三千五百年前的文物呀。”有网友根据种种信息,将涂鸦风波的当事人指向南京一个孩子。日前,孩子的父母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开道歉,并恳请公众原谅孩子。

 

如果评选国人十大不文明行为,喜欢在文物古迹上涂鸦“某某某到此一游”想必会名列前茅。这类行为此前不止一次地发生,动辄就“丢脸丢到国外”,而每一次的发生,都会引起公众和媒体的极大关注和热议。就这一舆论现象本身来说,未必不是一件好事。公众对这种不文明行为越来越“零容忍”,并且没有因为多次发生而陷入“审丑疲劳”,至少表明,国人的道德认识和文明素养在不断提升。

 

然而过犹不及,反应过度就会适得其反。对于此事的热议,一个值得注意的倾向是,一些公众包括一些媒体,从一开始对不文明行为的谴责,转变成了一种舆论暴力。譬如有网友根据种种信息指出“涂鸦”者很可能是来自南京的一名学生同时,还公布了这名孩子的出生年月和曾经就读学校等个人信息。而在微博等公共平台上,一些网友甚至对这名南京的学生使用了非常不堪的字眼。

 

在文物古迹上“涂鸦”是一种不文明行为,理由受到舆论的谴责,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一种形式的谴责都天然具有道德优越性。正如律师所说,通过各种网络搜索和信息收集后,发布孩子的学校等个人身份信息,明显侵犯了孩子的隐私权。以侵权的方式来对一名犯了错误的孩子,哪一种行为的性质更为严重,不言而喻。更要看到,抡起舆论大棒的不是个体行为,而是一种普遍现象,在这种集体无意识的背后,显然隐藏着更值得担忧的问题。

 

用不文明行为来纠偏一种不文明行为,类同于“以暴制暴”,这不是一种解决问题的路径,也不可能使我们的社会变得更加文明。文明是一种体系,它的内涵非常丰富,譬如规则意识,平等意识,权利意识和契约意识,每一项都是文明不可分割的一环。如果我们仅仅因为他人在古迹上“涂鸦”,便群起而攻之,谩骂者有之,公布其隐私者有之,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那么只能使我们的文明越来越粗鄙化。一个社会的文明程度不是由哪一个人决定的,而是由所有人决定的,任何一块“短板”,都会导致文明“容量”的缺失。因此,如果没有对价值底线的共识,就不可能营造出一个文明的社会环境来。

 

无论是个人素质,还是社会文明,根本上说都是一种逐步养成和不断训练的过程,它根植于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以及外在的法律制度和社会现实。文明不是骂出来的,更不是道德大棒抡出来的。这名学生的父母在道歉中说,“孩子犯错误,主要责任在大人,是我们监护不到位,平时教育得不好”。这话说得非常中肯,也指出了我们教育普遍存在的软肋,即过于重视孩子开拓视野等方面的技能训练,而忽视了尊重规则、辩识对错等方面的人格训练。而在制度上,尽管我们对此类不文明行为也有相应的处罚规定,但是执行力很差,也面临着一个法不责众的问题,这在客观上也纵容了不文明行为的多发。

 

欲速则不达。杜绝此类不文明行为,提升国人的素质,不是靠道德大棒,而是靠法律制度、教育等多方面的努力,尤其是个人的自觉自律。“刻字”的学生其实代表了一群人,只不过表现形式不同罢了。从自我做起,以点滴之功,抵达文明,这是漫长的过程,也是必经的过程。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