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吴龙贵
吴龙贵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8,859
  • 关注人气:3,217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救人溺亡”折射生命教育的缺失

(2013-05-14 12:26:25)

511日上午11时,惠州市博罗县罗阳一中8名初中二年级学生相约一起到博罗县滨江路的东江边烧烤。途中,一名男同学下江游泳时不幸溺水,其4位同学发现后手牵着手去救他,结果不幸一齐落入江中失踪。经过紧张搜救,目前证实已全部溺亡。(中国新闻网5月12日

搜索互联网会发现,此类“救人溺亡”的悲剧并不少见,并且多发现于中小学生身上。每每发生这样的悲剧,人们总不免感慨万千。一方面,在道德滑坡的语境下,这些孩子用行动证明,这个社会并不缺少道德的存在,他们的善良与美好,也让人们看到这个社会的希望所在,然而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必要的救援知识和能力,他们见义勇为的行为又往往带来相当大的盲目性和危险性,救人不成反而殃及自己,结果得不偿失。

5名溺亡者均为初二学生,这个年纪如果没有经过特殊的训练,并不具备援救溺水者的能力。尤其是在不熟悉现场情况、准备不充分的情况下,贸然施救只会导致最坏的后果,这是完全可以预见的。遇到同学落水,当然不能视而不见,不过更合理的选择应该是及时向周围人大求救,继而报警,而不是“手拉手去救他”。

这并非功利化的计算,而是基于“生命平等”的原则。生命对每个人来说都同样宝贵,不管是被救者还是救人者。对于尚未成年的中学生而言,在没有一定把握的情况下,放弃直接救人,而是选择呼救或报警的方式间接救人,同样值得称赞。需要提醒的是,中小学生屡屡发生此类“救人溺亡”的悲剧,固然见证了我们的道德教育这个层面做得不错,但或许正是因为过于注重道德教育,而导致中小学生在遇到突发情况时内心会本能产生一种道德压力,从而影响了他们对事物的判断。

我们经常面临这样非此即彼的狭隘道德观:不看客观条件只看结果,救人就是品德高尚,不救就是麻木不仁,这种观念亟待纠偏。很多时候,见义勇为不仅是个道德问题,更是个技术问题。两年前,一位老人晕倒在街头,旁边络绎不绝的中国人无一人上前施救,而只有一名外国人伸出援手。此事引发舆论的一片感慨之声,然而记者采访后得知,多名路人都表示,并非不想救,而是没有相关的急救知识,不敢施救,怕适得其反。“非不想而是不敢”,相信代表了很多人的心声。

客观而言,我们的教育并非没有生命教育的内容。譬如现在许多地方的中小学校都开展了地震演习等方面的活动。但实事求是地说,这类生命教育往往是过于概念化,因为形式大于内容,而失之于浮浅。一来地震发生的概率毕竟不高,二来与实际生活也没有太大的帮助。当务之急,是建立更为系统和科学的生命教育。这种教育首先当为孩子树立一种理念,即生命最可贵,对未成年人来说,帮助别人的前提应该是保护好自己,不能把自己置于危险之中。其次是训练孩子们的生存素质和技能,譬如对突发情况的预判,对危险情势的冷静处理,以及必要的急救常识和知识。在笔者看来,教会孩子冷静机智地处理危险,比鼓励孩子们勇敢地面对危险,是教育更为重要的职责。

http://news.sina.com.cn/c/2013-05-11/23352709504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