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PM2.5”艰难博弈下的两个中国

(2013-04-08 23:09:35)

PM2.5是从2013年年初,才开始在中国74个城市进行实时发布的空气质量监测数据。看似简单的一条数据发布,背后潜藏着复杂的决策过程。据了解,2007年开始,环保部已在10个城市组织开展PM2.5的试点监测。相关人员证实,北京市包括各科研机构在内的40多个大气监测站,早就对PM2.5进行了监测,只是未向公众公开而已。(《瞭望东方周刊48

之所以未将PM2.5指数进行公布,除了传闻中的监测能力不足,布点太少,更现实的理由是,在不包括PM2.5的空气污染指数下,当时全国70%以上的城市空气质量可以达标,如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第一时期过渡标准,将PM2.5纳入修订中的新国标,中国城市空气质量的合格率可能会下降到20%

这其实就是现代版的“掩耳盗铃”的故事。区别只在于,决策者捂住了民众的耳朵,盗取了并不属于自己的政绩“铃铛”。“70%以上达标”是如此美好,而“20%的合格率”又是如此难看,在“权力美学”或者利益诉求之下,这是不难做出的抉择。于是,决策者心安理得地生活在虚幻的数据中,而民众则不得不生活在真实的雾霾中。真相一直都存在,只是从未被公布。

被捂长达6年的“PM25”指数究竟捂出了什么,很难用三言两语概括之,唯一可以肯定的一点是,这6年正是中国的空气质量恶化最严重的6年。客观上,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突飞猛进,大量人口涌向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日夜不停,这相当程度上是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势必会带严严重的空气污染问题,而主观上,相关职能部门显然又缺乏治理环境污染的压力和动力。环境污染并非不可以治理,但关键在于权力要有耻感,而权力的耻感来源于民意的监督和倒逼。从这个意义说,公共信息的“捂”,对民众而言是一种残忍,对职能部门和相关官员来说却是不折不扣的好东西,它一方面可以“不明真相”为由剥夺民众的表达权,另一方面则可以用随意揉捏的“标准”大玩数字游戏。捂,其实是最可怕的一种权力污染物。

放眼望去,还有多么“秘密”养在闺中无人知?还有多么公共信息存在着两个完全不同的版本?去年2月,《新世纪周刊》的一则关于自来水合格率仅50%”的报道在网上迅速流传但事实上,这个数据源于2009年下半年住建部水质中心做一次全国普查,只是至今未正式公布。早在2006年7月,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启动了经费预算达10亿元的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但结果同样不曾公之于众,据专家分析,理由是“土壤污染数据具有敏感性,全面公开可能会引起一些社会问题。”对于环境问题,官方似乎什么都考虑到了,唯一没有考虑的就是环境本身的恶化,以及民众的健康。

PM25”艰难博弈下,呈现出两个中国,一个是“面子”上的中国,有些地方还是怕空气质量变差,面子上不大好看,一个是“里子”上的中国,民众“厚德载雾,自强不吸”。PM25”艰难博弈下,还有两个中国,一个是经济上不断发展强大的中国,一个是环境上持续恶化和虚弱的中国。人们生活在后一个中国,却被不断告知只能接受前一个中国,这是何等悲哀的事情。

http://news.163.com/13/0408/13/8RUNFR5I0001124J.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