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度消费名人无法抵达正义
(2013-02-26 18:44:52)2月25日,有微博称,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案的女主角撤销控诉,双方已达成和解意向。记者昨晚就此事进行求证,据可靠消息显示,警方目前尚未接到双方达成和解的消息。(《北京晨报》2月26日)
稍有点法律常识的人都知道,这是一条明显失实至少部分失实的消息。刑事案属公诉案而非自诉案,受害人无权撤销。也许我们并不能排除李双江夫妇正为其子的事件而四处奔走,但纵然李家的能量再大,也不至于推翻既定的法律程序。
李双江之子涉嫌轮奸案事发以来,持续爱到舆论关注。随着媒体的介入和案情的披露,有关此案的更多真相和细节得以浮出水面,但与此同时,一些不实的甚至是恶意中伤的传闻也相伴而生。就此条微博而言,一经发出即被众多网友转发和评论,短短三个小时就被转发了一万余条。正所谓“谎言重复一万篇就成了真理”,在这个信息快餐时代,很多人并非缺少判断真相的能力,而是缺少甄别真相的耐心。更何况,由于社会诚信的缺失以及道德底线的失守,很多人患上了“坏消息综合症”,对于负面新闻,往往是宁可信其有而不愿信其无。这种情况下,任何一条未经证实的消息在经过无数次的传播和大面积的蔓延之后,都将得到强化和放大,从而对公众心理乃至社会本身产生特定的影响力。
千万不能低估这种影响力。事实上,我相信很多人在传播和评论这条微博时,并不在意事实本身,只不过是出于一种娱乐化的心态去消费名人。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一些名人一旦陷入丑闻之后,不管真假,各种负面消息便立即扑面而来,使平时高高在上的名人顿时成为舆论上的弱势群体,围观者从中获得某种心理上的满足。这种消费名人的现象,即使不带有强烈的主观恶意,对社会而言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负能量,不仅会导致相关司法部门“躺着中枪”,司法公信无端受损,刻意制造社会不公,加剧阶层之间的对立和敌视,极端情况下,这种由假消息而聚集起来的汹汹民意,甚至有可能形成一种“舆论审判”,对司法部门造成巨大压力,从而影响最终的司法公正。“药家鑫案”便是一个不能忘却的前车之鉴。
消费名人的现象,很可能是源于这样一种心理优势:拼爹时代,一些有权有势有知名度的群体,往往可以通过强大的资源去打法律的“擦边球”,再加上司法透明度有限以及一些司法不公的现象,普通公众只能用这样一种剑走偏锋的方式,让名人案件保持一种新闻热度,从而实现司法公正。这么做虽有瑕疵,却是出于公心,瑕不掩瑜。这种说法有相当的代表性,也很有辩析的必要。不可否认,当下时代“拼爹”现象并不鲜见,司法公信在权势面前被洞穿也不是没有。就以李天一案为例,其无法天天的行径,不排除有其老爸在背后利用名人资源为其一路“保驾护航”。但一码归一码,李天一作奸犯科以及李双江教子无方,并不能让制造假消息获得道德优越感,法治社会里,任何人都不能用一种错误来纠正另一种错误。
消费名人不仅不能抵达正义,相反却可能制造更大的不正义。或许在个案之中,我们可以通过消费名人中获得一种快意恩仇的感觉,但从长远来说,过度消费名人却等同于鼓励谎言和欺骗,误导民众的判断力,这将不断弱化社会的诚信底线,而社会诚信底线的弱化,正是公平与正义最大的敌人。更不要忘了,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成为被消费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