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近日,哈尔滨市招聘457个清洁工引来1万余人报名,其中近三千人拥有本科学历,25人拥有统招硕士研究生学历。事业编制是此次招聘最大的亮点。三本院校毕业的佟鹏,在看到招聘新闻时感觉“没有拒绝的勇气和力气”。佟鹏的母亲称,扫大街也是给政府干活。(中国江苏网11月2日)
因为有一个事业单位编制,所以低端职业“清洁工”也变得炙手可热起来,不仅本科生,就连硕士研究生也争乖先恐后往里挤。这种学历和职业完全不匹配的倒挂现象,让许多人在哀其不争、怒其不幸的同时,首先想到的一个词是:体制。这背后的逻辑是,因为体制太过于强大和诱人,所以大学生才失去了创造力和职业理想。这种观念似是而非,却非常有普遍性。然而仔细想想,大学生争当清洁工,与体制究竟有多大关系?
本科生佟鹏的经历很有代表性。决定竞聘成为一名环卫工人前,佟鹏用了半年的时间证明:自己的本科文凭“根本不值一提”。2012年6月,他从哈尔滨一家三本院校毕业。原以为好歹也是个本科生,找份工不难。一次次失败却敲碎了他“仅有的尊严”。枯燥,朝不保夕,是佟鹏最大的感受,每月不超过1000块的工资,也让他觉得“没有未来”。于是当“哈尔滨招事业编制环卫工”的新闻塞到他眼前时,他觉得“好像没了拒绝的勇气和力气”。
我相信这三千名大学生包括部分硕士生的求职经历和佟鹏大体相同,他们不是没有尝试着走向社会,靠自己的学识和能力去谋求一份更好的职业,也决非因为体制的光环而走进体制,只是因为在现实中四处碰壁,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才被迫寻求一份体制内的工作,当清洁工充其量只是一种相对而言的次优选择。换言之,他们选择当一名有事业编制的清洁工,不是主动行为而是被动行为,与体制本身无关,而只与现实的逼仄以及个人的能力有关。
有事业单位编制的清洁工依然是清洁工,有一道体制的光环,也改变不了清洁工属于低端职业的事实。其实可想而知,即便在体制内,清洁工的收入和待遇也不会比体制外强到哪里去,再考虑到上大学和研究生而付出的高昂的教育成本,以及大学生当清洁工所带来的社会和舆论压力,我想也没有人会认为当上了体制内的清洁工是一件多么光鲜的事情。很多时候,所谓“扫大街也是给政府干活”不过掩饰失败和失落的一种自欺欺人罢了。
体制固然会影响到大学生的职业选择,但不是什么事情都要归咎为体制。动辄体制长体制短,很容易陷入一种误区,进而给社会带来一种误导,仿佛一切都是体制造成的,一切与自己无关。这种简单的情绪渲泻其实毫无价值,只会让我们的思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无视自己的不足。譬如,在持续扩招的现实下,大学的门槛越来越低,现在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真的与其学历相匹配吗,足以在激烈的求职市场上竞争吗?譬如我们现在的企业足够规范吗,各种劳动保障机制足够健全吗,能让大学生进入职场就可以凭能力获得上升通道吗?
事实上,所谓“体制”和“读书无用论”一样,都是一个伪命题,我们更应该从体制外找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