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据报道,湖北麻城计划在两个月内为当地学校配齐标准化课桌,结束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历史。麻城政府决定,在地方财政投入400万元的基础上,再筹措500万元专项资金,并号召党员干部开展认捐活动。媒体此前报道,湖北麻城顺河镇3000余名学生需自带课桌报到。(新华网9月9日)
在GDP第二的大国,竟然有学生自带课桌上学,怎么都说不过去。也正因为如此,麻城市顺河镇3000名小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事件一经报道,迅速引发舆论的批评狂潮。所幸的是,舆论重压这一次终于转化为改变现实的动力,用报道的话,麻城“计划在两个月内为当地学校配齐标准化课桌,结束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历史”——“历史”有时候就是这么容易被终结的。
事件虽然已得到妥善的处理,但是反思显然不能到此为止。事实上,这件事件之所以能如此迅速获得解决,与中央级媒体——新华社“新华调查”栏目7日播发相关稿件,有着密切而直接的联系。但众所周知,这种“媒体曝”并不是一种制度性的解决途径。此外,事件经报道后并引起巨大反响之后,当地政府便投入大量资金,并承诺两个月内结束学生自带课上学的历史,本身也说明,政府并不缺钱,更不缺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何以在媒体未曝光之前,毫无作为呢?
更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问题的解决,“自带课桌”事件似乎正朝着另一方面发生着微妙的转变。报道称,“当地政府部门高度重视,针对报道所反映的情况积极整改,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限期解决存在的问题。”麻城市并不是经济发达城市,然而解决小学生课桌的几百万充其量也只是九牛一毛,需要“千方百计筹措吗?”而所谓的“高度重视”,恐怕我们也只能理解成是对媒体对舆论的高度重视,而非对当地自带课桌的小学和问题本身的高度重视,否认这样耻辱的“历史”也不会拖到今日才去解决。如此措词,让人看到的不是权力耻感和愧疚感,而是一种莫名其妙的自我谬赏,甚至是把丑闻当成政绩宣传工具的一种权力伦理的错位。
在财政投入的同时,政府还号召全市党员干部开展“健康课桌”认捐活动,目前认捐数额已达26万元。我想政府开展认捐活动,目的并不在资金本身,而在于刻意营造一种道德氛围。看,为了解决小学生自带课桌的问题,上上下下全部动员起来了。只是,这无法让人感动,相反还会让人感到讽刺。解决小学生课桌作为基础性的教育投入,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也是完全能够做好的事。滥用“认捐”之类的活动,不仅是对道德的一种过度消费,事实上也严重透支了政府公信力。
小学生“自带课桌上学”的现实,拷问的是政府财政分配的合理性,教育投入的保障,政府对民生的关注程度,以及当地舆论监督为何缺席的问题。政府部门如果不从制度层面去反思根源,检讨失职,而只关注于一个问题的解决,并因此而得意忘形,难免将重蹈覆辙。课桌都需自带,可见当地的教育投入少到何种程度,需要解决的教育问题有多少,但总不能每次都靠媒体来帮着解决吧?
http://news.163.com/12/0908/18/8ATCG04A00014J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