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政和考察收获:1、毕业后不下基层!2、毕业后坚决不下基层!!3、毕业后死都不下基层!!!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这是一个叫“@璟好”的网友8月3日在新浪微博上发出的内容。这个微博的博主是厦门大学的一名女博士。由于身份特殊,有关她的微博言论很快在网上引起非议。(《中国青年报》8月8日)
正如有网友所说,基层究竟有多恐怖,让厦大女博士说出如此决绝的话来?其实从报道中可以看到,让女博士发下“死都不下基层”的原因,不过是吃得不合口胃,住得憋屈点,外加“也没个超市,买的尽是瓜子豆子好利友”。据网友透露,引发争议的这名女博士本身来自湖北农村,在校享受过助学金。应该说,她对这样的生活其实并不陌生。所以真正让人感到诧异的是,一个依靠助学金完成学业的贫困农家女,何以戴了顶博士帽,就瞬间变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这究竟是故作矫情还是真情流露?
报道中一个细节道出的端倪。这名女博士在3天的调研结束时发微博称,“明天,姐终于要告别这里了!求:1、统战部配个好车送我们;2、航班返回厦门一切顺利!”吃住处要高配,出行要统战部好车接送,这哪里是来基层调研的,分明是上级领导下来视察工作的。与其说女博士是对物质条件提出要求,不如说她强调的是一种身份特权:“姐”可是名校的女博士,屈尊到你们这个又穷又落后的小地方来,还不得好生伺候着?
“女博士”的闪亮招牌,让这名厦大的女博士情不自禁地获得了某种身份上的优越感,事实上,也让她陷入了某种无力自拔的偏执之中。但我们很难说,这仅仅是她一个人的过错。她的偏执与自恋,以及她在精英情结的支配下流露出的对基层的不屑乃至歧视,其实与当今社会对学历的过度崇拜密不可分。无论是高校频频曝出学历“造假”丑闻,还是在供大于求的现实下,求职市场对学历的要求的越来越严苛,其实都是“学历崇拜症”演变出的种种怪现象。
一个社会尊重学历,这是可喜的现象,但要知道,学历并不等于能力,尊重学历并不等于尊重知识,过度崇拜学历,甚至“唯学历论”,某种意义上说其实是一种社会病态。学历教育决不是成才的唯一通道,如果一个社会总以学历作为人才评价和选拔标准,那么不仅会造成资源的极大浪费,还是埋没许多真正的人才。
更重要的是,过度崇拜学历,还会使得我们的高等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误入歧途。当学历与能力割裂,其本身成为一种社会资源的时候,必然会导致功利化和浮躁化,因而高学历越值钱,也就意味越有注水和贬值的可能。2008年我国博士学位授予数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但是与数量猛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的高校博士生导师同时要带47名博士生,博士生的培养质量严重下降。以此次调研为例,课题是有关生态与经济发展,然而县里考虑到同学们的安全,“建议他们不要到农村,在政府有关部门了解情况,吃住就在接待条件最好的县宾馆”,这种养尊处优式的基层调研究竟能调研出什么?高校可以批量生产博士,但能培养出真正致力于学术研究,有益于社会的栋梁之才吗?
女博士在微博中写道:“减肥,回去找个好男人”。选择什么样的生活方式,这是每个人的权利,外人无权评价,但如果寒窗苦读十几年,国家投入了不菲的财力物力,好容易培养出一名博士生,然而她的最大愿望只是“找个好男人”,不能不说是对“知识改变命运”的一种极具反讽意味的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