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度总比人性冷漠
(2012-07-26 22:41:07)
7月21日暴雨时,北京房山北营村的赵先生先后救出多人。随后,与赵先生同院的灾民被安排住进救灾帐篷。由于不是本村人,赵先生一家没能享受同样待遇,也无救灾物资可领,夜里只能借住在邻居的卡车里。赵先生上世纪90年代到北车营村务工,至今已有将近20年。(《京华时报》7月26日)
赵先生来京务工已经将近20年,这期间应该无数次地体会到“不是北京人”的酸楚。然而,恐怕没有哪一次比这一次更令他刻骨铭心。冒着危险从暴雨中救出数人的义举,与此后因为不是北京人而全家栖身邻居卡车中的悲凉,构成了极其鲜明的对比。
无论是官方和媒体,都在强调“北京精神”,这俨然已经成为北京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此次北京暴雨灾情中,除了赵先生,还有许多不知名的打工者,普普通通的司机,以及在微博上关注灾情,积极转发各种求救信息,参与救助的无数网友,他们中很多人都不是北京人,但他们所表现出来的公民意识,奉献精神,以及传递出的守望相助和人性关怀,毫无疑问是“北京精神”最为生动的诠释。然而在振奋人心的“北京精神”之外,还有另外一番景象:在森严的户籍壁垒下,本地人与外地人在享受社会保障和福利之间的巨大差异,甚至连救灾物资都分内外之别,体制的傲慢,资源分配的不公,以及根深蒂固的地域优越感,又在无时无刻地提醒人们,这似乎才是北京最具地方特色的标签。
救灾物资应该如何发放,我想这只是一个基本的常识。不要说赵先生是名“救人英雄”,就算他什么也没干,作为受灾民众,他和他的家人也应是政府救助的对象,这是政府应尽的义务,也是最起码的道义责任。但是由于不是本村人,也即没有一纸北京户口,赵先生一家无法领取救灾物资。赵先生一家的遭遇,其实也是千千万万生活在北京但没有北京户口的人的最残酷的写照:很多时候,他们只有义务,而无法享受相应的权利,甚至于在某种程度上,他们只以物理意义而非社会意义上的人存在。
悲哀的是,尽管赵先生一家的遭遇在网络上引起了舆论巨大的反响,也收获得了无数网友的同情,但我们却很难说,这不是一种必然,甚至我们都很难去指责,村里这样的安排有什么不对。因为户籍壁垒的存在,权利差异无孔不入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他们不过是现行制度的忠实执行者,按部就班地完成着上级交代的任务。我们可以说他们形式主义,也可以说他们冷漠无情,但无法要求他们超级职权行事。这是外地人无法逾越的权利之槛,也是以个体之力所不能开启的制度之门。
该问的是,为什么制度总比人性冷漠?人们常说,制度比人性靠谱,因为制度是刚性的,人性是善变的。人们还说,制度应当引导人性向善。在那个暴雨如注的夜晚,赵先生带领妻儿脱险后,完全不必再冒着未知的风险去救别人,即便如此,他也不会受到任何指责。但他依然义无反顾地冲了出去,只能解释,这是一种不计得失的人性本能。然而我们的制度呢?为什么失去了这种本能,甚至在制度设计之初就没有具备这种本能?理所当然的事情,因为户籍因素而被撕裂成如此不堪的情境,我们可以解释说这是制度之恶,但须明确,任何制度,其实都是人设计的。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