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20日,已有至少98个中央部门公开了去年决算和“三公”经费的情况。财政部统计,中央本级“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决算支出93.64亿元。其中国家税务总局一家去年三公决算经费逾20亿元。(《京华时报》7月21日)
今年中央部门的三公经费公开,相比去年无疑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譬如公开的速度更快更集中,公开的部门也更多,不像去年那样拖拖拉拉,犹抱琵琶半遮面,甚至各部门之间处于一种相互观望的状态。更重要的一点是,公开的内容更加详细,决算表格由2张增加到6张,并对各项收支数据作出详细解释,此外还增加了大量图表便于公众理解。尽管还存在这样或者那样的不足之处,但完全有理由相信,公开三公经费,已经成为一种政治常态和行政惯例。
民众监督政府,本质就是监督政府花钱。这句话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一个政府能否坦然面对民众,最重要的一点就在于敢不敢公开自己花钱的状况。公开三公经费,晒账本的同时,也晒出了信心和坦诚。毋庸置疑,今年中央各部门公开的三公账本中,公众仍不难找到可吐槽、可非议之处,譬如中国地震局地震预测经费不足公车消费1/13,南水北调办“三公经费”财政拨款全年支出决算数379.04万元,其中人均每次出国费用5.63万元……这一方面固然说明,不合理的行政开支仍然广泛存在,三公经费公开之后如何压缩开支仍需制度层面的进一步探索和跟进,但另一方面充分表明,此轮中央部门集中晒三公,晒得比较彻底和坦率,既没有小心翼翼地去试探民意,也没有自作聪明地试图掩盖问题,甚至不惮于以最难看的一面直面公众。
晒出问题晒出难看,晒出民众的围观和非议,这其实就是晒三公的根本诉求。民众之所以对三公经费公开有如此高的吁求和期待,不容回避的事实是,当下三公经费过高而且不透明。因此,晒不仅仅是一种姿态,也不是一种形式上的情绪安抚,而就是为了晒出问题,从而为解决问题寻求制度答案。还应看到,政府部门以晒三公的方式主动接受民众的监督,也体现了权力的谦卑和自省意识,这其实是一种政治美德。权力每谦让一小步,权利就前进了一大步。
阳光下,没有丑闻,也没有不可化解的矛盾,只有可以改进的错误和不足。不难猜测,晒账本之前,各部门多少会心理打鼓。然而事实证明,尽管晒出来的账本并不好看,但舆论并未过多苛责,而是显得相当理性和平和,甚至还给予了掌声和喝彩。我想这不仅是因为民众越来越成熟,更是对开明风气的一种渴求和鼓励。以坦诚赢得包空容,以公开促进理解,这清清楚楚地阐明一个道理:改革的阻力,从来就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而民众的包容心则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一直以来,在一些领域,不是政府部门不想改革,而是担心这担心那,不是怕公开之后民众无法承受,就是怕改革会引发某种不稳定因素,从而瞻前顾后,屡屡错失良机。其实,只要坦态相见,就没有过不去的障碍,没有达不成的共识——这或许才是“晒三公”最大的意义所在。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