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做平凡人的底气吗
(2012-05-20 00:27:47)
近日台湾女作家刘继荣的一篇博文在微博上热传。文章的大概意思是,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但是却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理由很多:热心助人,守信用,不爱生气,好相处等,写得最多的是,乐观幽默。妈妈开玩笑地对女儿说:“你快要成为英雄了。”女儿却认真地说,“我不想成为英雄,我想成为坐在路边鼓掌的人。”(5月17日中国广播网)
上中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是中等,却因乐观幽默、热心助人、守信用,甚至是不爱好气等素质,被全班学生全票推选为“最欣赏的同学”。这篇博文以一种异常平淡的语气讲述了一个道理:人生有许多种选择,成为英雄固然意味着成功,但成为坐在路边为英雄鼓掌的人,也并不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但却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因而具有一种打动人心的力量。
但我想,这并不是这篇早在2008年就已面世的博文突然间在微博上流传并被热捧的真正原因。事实上,我相信很多网友在品读这篇博文的时候,心中涌动的其实是一种莫名的酸楚。在内心深处,我们当然都认同这样的教育理念和人生价值观,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多数人不可能对孩子“成绩一直处于中等”而视若无睹,更无法容忍孩子想成为坐在路边为他人鼓掌的人。这就是理想与现实的差距,也是知与行的悖论,某种意义上说,从容而骄傲地做一个平凡的人,其实需要一个很高的起点,问题是,我们有这样的勇气和底气吗?
社会不是一座孤岛,而是由千丝万缕联系起来的有机组织体。秉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很多时候是由整个社会大背景所决定,而非个人的教育理想。特立独行的人毕竟是少数。甚至可以说,不同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早已注定了人们所选择的空间和余地。如果一个社会宽容且平和,崇尚自我,追求个性发展,价值观多元化,并且能够从微小的品质中释放出人性的美好,那么人们自然可以从心灵出发,做出最理想的一种选择,成为英雄或者为英雄鼓掌的人,都不过是人生的不同路径,没有高下之分,也都能获得整个社会的认同和赞许。在这样的社会环境里,人们选择平凡是不需要成本。
反之,如果一个社会浮躁且功利,压抑个性追求一个趋同化,价值观单一,总是以一种恒定不变的标准化模式来要求每一个人,奉行“不成功便成仁”、“成王败宼”、“优胜劣汰”的功利哲学,那么人们别无选择,唯有华山一条路:成为英雄,当一个社会所公认的成功人士,或者当一个彻底的失败者。即便你真心想成为一个为他们鼓掌的人,也会被视为不思进取,即便你有许多平凡而可贵的品质,也不太可能获得多少社会认同感和存在感。在这样的社会,选择平凡就意味着极高的成本,周围人异样而歧视的目光,充满挫折感,无法融入主流社会……这是绝大多数所无法承受之重。
很不幸,我们似乎正身处这样的社会。几乎是从上幼儿园开始,孩子就得进入与全世界竞争的一级战备状态,成绩最好的孩子总是被视最有希望的那个,而受到最多关注的目光;恋爱结婚,人们都要求的是高富帅、白富美,是否事业有成,没有关心你是否热心助人,守不守信用。在官场,老实人总是吃亏,而那些喜欢出风头、好大喜功的人却总是受到重用,已是公认的潜规则……
正像一篇文章所说,现在的家长都有一种人格分裂:既想教育孩子诚信,又担心孩子吃亏;既想教育孩子谦和礼让,又担心孩子被人欺负。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一旦学校教育出来的都是不好惹的主儿,整个社会的运作唯有“丛林法则”一途。是的,我们不是不愿让孩子选择平凡,而是不敢。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