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道德教育没有“标准答案”

(2012-04-19 21:51:19)
标签:

杂谈

    一道小学一年级的语文阅读题,素材是“孔融让梨”的故事,题目中有一道是“如果你是孔融,你会怎么做?”学生回答“我不会让梨”,被老师打了一个大大的叉。这张试卷被孩子父亲发现后,拍成照片发到微博上,一天时间里就被转发近2000次,评论400多条。孩子父亲想不通:这就是如今的教育吗?如果是你,会怎么回答?(东方网4月19日)
    http://news.sina.com.cn/s/2012-04-19/131124297704.shtml
    一道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语文阅读题,引发了公众如潮的评论。从题目本身的合理性,到语文教育的得失,话题不断延伸。众说纷纭之下,或许有一个问题最值得我们反思:“孔融让梨”是宣扬中华传统美德的经典小故事,流传千百年来,一直被国人视为圭臬,就是在十几二十年前,人们也对此深信不疑,为什么到了今天,一个小学生就轻易地捅破了这层窗户纸,并触发了一场全民大讨论?
    这是因为,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现实:道德教育几乎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是我们的道德水平却呈每况愈下之势。“孔融让梨”式的故事伴随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成长,但是面对摔倒的老太太,我们依然不知道扶还是不扶,面对被碾压的小女孩,大多数人还是冷漠而过。当道德理想与道理现实出现极大背离的时候,作何一个有理性的人都会思考:我们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道德教育?
    世上当然不乏孔融这样一生下来就完美的道德圣人,但对绝大多数孩子来说,“四岁让梨”是不现实的,甚至是违背天性与本能的。不过别忘了,我们这里实行的是应试教育,每一道题目都有“标准答案”,很多时候,一道题目就是一个陷阱,逼着孩子在“真实”与“正确”之间做出艰难的诀择。它不需要孩子有思考和创造力,只需要“正确”。
    问题是,道德可以仅仅用“正确”来衡量吗?不得不说,我们的道德教育最大的误区就在于,为道德树立了一个过于狭隘和僵化的标准,从而忽视了道德本身的成长性。道德需要一个逐渐成长、发育的时间和空间,而非一件一蹴而就的事情,因此最重要的是引导和启发,而不是板起权威的面孔告诉你“就该这样”。外力强加的道德教育,往往会因为粗暴而令人反感,又会因为过于急功近利而失真。事实上,除了“孔融让梨”,我们的课堂教育中还充斥着大量道德伪善的内容。在这种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我们很难说,他们在明白事理和得到真相后,不会因为一种深深地被欺骗感,从而对道德本身产生一种报复性的怀疑。
    在笔者看来,真实是一切道德教化的基础。再高的道德标竿,如果失去真实也会变得可疑和虚妄,而有了真实,道德才有底线,一切才有可能。正所谓“宁做真小人,不做伪君子”,这个时代最可怕最令人担忧的,不是人心不古、道德败坏,而是伪善泛滥,谎言横流。让孩子说真话说实话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是强制他们按照成人世界的规则按“标准答案”说话,这或许就是道德启蒙的起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