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圈地式招商”透支了城市发展的未来
(2012-03-28 23:12:09)
如果不是3月初的那场舆论风暴,这座叫长治的山西省东南部地级市,还在以一种备受争议的方式“闷声发大财”。这个方式就是——“疯狂”招商。“外地车辆进入长治市发生轻度违章,只纠错,不罚款。”“外地客商来长治投资,由于当地人文环境、政策环境、法律环境等因素造成亏损,一律由当地政府包赔。”……2011年7月出台的这些“雷人”招商引资政策,一经媒体报道,立刻将长治淹没。(《中国青年报》3月28日)
根据官方披露的数字,去年长治招商引资签约项目349个,总投资4275亿元,拟引资3511亿元,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接近1000亿元,紧追太原,增速山西省第一……然而漂亮的成绩单无法掩盖泡沫经济的实质。在长治市高新区技术产业园里,记者了解到,31家被招来的企业中,真正在“开机器”的只有6家,投产率仅20%。
除了政策,长治并没有多少招商资本可以炫耀,一无地理优势,二无人才资源,三无发达的产业链,何以解招商之困?唯有土地。为吸引投资,长治各区县近年来出台的招商政策的确“折扣力度惊人”:“土地使用费按50%征收”;“企业以出让方式取得土地使用权的,返还土地出让金县(区)留部分的20%~50%,特定情况下,免缴土地出让金的县(区)留部分”……用一位投资商的话说,“就是做做投产的样子,几年后再连地带厂加价卖给下家,就可坐地生财。”说白了,长治招商引资风光无限的背后,其实就是政策与投资商合谋的一场“圈地游戏”,投资商通过土地保值大发其财,政府各级官员得以保住官帽,捞取政绩。
招商引资当然没错,尤其是在欠发达地区,招商引资是实现经济快速发展的必经之路。但任何形式的发展,都不仅仅是数字上的虚假繁荣,都不能脱离经济规律办事,更不能以竭泽而渔的方式来实现。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民生,但如果民众并没有得到好处,那么这样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发展还必须是可持续的,然而土地是不可再生的稀缺的生产要素,卖光了土地,以后还能卖什么?更令人担忧的是,这种“圈地式招商”不仅对当下会造成影响,还可能透支城市发展的未来。发展当然有快有慢,但无论是快还是慢都必须在一定科学合理的限度内,过度提升发展的速度,不择手段地人为干预市场,挤压各种生产要素自我调节和孕育的空间,必然会造成经济的失衡和发展的紊乱。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惨痛教训,历史上曾多次上演。
“圈地式招商”一方面折射了地方主政者的发展焦虑和政绩渴求,一方面也呈现出政府的发展思路与民众的真实意愿和民生利益之间的割裂与背离,但最能说明的一个问题还在于,自上而下的政绩评价机制还没有得到有效纠偏。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已经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GDP年均增长速度为7%,整个国家都有意识地慢下来,为什么“圈地式招商”仍在地方疯狂上演?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