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镇建区”的着力点在于理念更新
(2011-08-11 19:51:23)
标签:
杂谈 |
“撤镇建区”的着力点在于理念更新
吴龙贵
镇改区终于有望在东莞、中山揭开帷幕。东莞、中山将实行“联并升级扁平化改革”或“撤镇建区扁平化改革”。此外,通过简政强镇事权改革,“十二五”期间要使全省县级权限镇数量达到100个以上,地级权限县达到10个以上。
这是我省连续三年擂响简政强镇改革的鼓点。此次印发的《意见》是对之前相关改革文件的补充和发展。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改革尤其是行政事权改革是一件重大的事情,可以大敢设想但应该小心求证,必须谨慎而为,但随着制度方案的日益成熟,改革已经提上日程,呼之欲出。
从民间、学界再到政府,对于“撤镇建区扁平化改革”虽然还有讨论,但基本上已经形成了意见共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不仅是一次自上而下的行政主导的改革,也是顺应民意和时代发展的自下而上的一次改革。打破现有的行政层级架构,实现撤镇建区的扁平化改革,减少行政层级,一方面有利提高行政效能,增强服务意识,另一方面,事权下放,提升基层政府的灵活自主性,也有利于激发发展潜力。长期以来,东莞、中山都是“无下辖县”的地级市,扁平化的管理极大地刺激了镇的发展积极性,既为一个再鲜活不过的例子。此外,此次改革还有一个关键词是“联并升级”。区域发展不平衡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一个瓶颈或者说软肋,以强镇为主导,在技术、信息、资源以及整体布局和规划上实行共享与合作,无疑是改变目前这种不平衡现状的一条捷径。
“撤镇建区”改革对于地方经济发展的意义是显而易见,不过,它的着力点仍然在于理念上的更新。关于东莞等地的区划调整,官方、民间此前早有讨论。有意见指出,行政区划调整的阻力主要来自利益的调整。任何改革都是一种利益调整,因而遭到既得利益者的反对实属正常。这也正说明,改革就是改变现有的行政惯性和思维方式,为了实现更大的公平。
大大小小的改革每天都在进行,为什么大多数改革最终都不了了之?关键就在于利益思维在作怪,只改对自己有利的不改对自己不力的地方,形式大于内容。以此为鉴,以次“撤镇建区”改革应当充分利用行政区划调整这个先天优势,表现出与其他地方不一样的工作作风和行政理念。譬如加强民意监督,真正做到“创造条件让民众批评政府”,譬如彻底公开包括政府预算、干部选拔在内应当公开的政务信息,打造一个“透明政府”,等等,这方面公众已经提出了许多有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不得不说,很多时候改变就是对行政积弊的纠偏,回归常识。更新了理念,改革的效率自然水到渠成。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