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污染是因职工没洗澡”到底荒唐不荒唐?
(2011-05-15 22:54:17)
					
											标签:
																				
                            杂谈 | 
					
日前,浙江德清海久电池公司被曝向村庄排放污水致数十名村民血铅超标,公司的解释是因为“职工下班离厂没有洗澡换衣服”,负责人称是偶发性事件。另调查发现该企业一年前还通过了上市环保审查,而当地环评部门和政府对其的环境影响问题早已知情。(《北京晨报》5月15日)
http://news.163.com/11/0515/04/742P85KA00011229.html
 
 
从今年3月开始,当地不断有人在医院检查过程中发现血铅超标。截至11日,300个送检样本中,就有31个超标,其中11个是孩子,并且血铅中毒人数还可能增加。而记者在实地采访中也发现,由海久公司通向孟溪村的一条水渠散发着臭味,表面飘满了绿色的青苔。种种迹象都表明,作为德清县当地最大的一家工业企业,海久电池对当地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已是公开的秘密。然而公司负责人却解释为是“职工下班离厂没有洗澡换衣服”,是偶发性事件,无疑显得荒唐之极。
 
 
然而看到海久堪称“辉煌”的历史,又不得不说,这样的解释不仅不荒唐,甚至可以说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事实上,早在2010年年初,环评部门和当地政府便已知晓海久公司存在环境影响问题,然而就是这样一家问题企业,浙江省环保厅官网上却显示为“项目建设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划要求”,并且顺利地通过了上市环保审查。不难想象,既然海久公司有能力让环保部门翻云覆雨,让当地政府谎话连篇,甚至让程序上极为严格的上市环保审查形同虚设,随随便便地找个借口唐塞一下当地村民,又何足挂齿呢?
 
 
德清不是第一个因为污染而被媒体关注的无名小城,看上去也决不会是最后一个,在中国的环境污染“版图”上,安徽怀宁,浙江台州,湖南常德……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我国已连续发生30多起重特大重金属污染事件。空气受到污染、水体受到污染、土壤受到污染,人的身体健康受到侵害,作为一个时代的缩影,“重金属污染”昭示着不发达地区工业化进程的艰难起步,也见证乡村的日益凋零,以及包括生存权在内的公民基本权利的极度萎缩。
 
 
荒唐的不是污染企业经不起常识推敲的解释,而是已然丧失执政伦理和道德底线的权力。事实上,在每一个发生重金属污染的地区,我们都能发现这样一些共同的现象。本该为民做主的政府,在政绩冲动下,变脸般地成了污染企业的“娘家人”,本该担当环境污染监管之责的环保部门,恰恰“监守自盗”,沦落为污染企业的“最佳搭档”。权力失范之下,博弈的失衡在所难免,不堪忍受污染的村民只能希冀媒体的关注这一非制度化的维权途径。然而事实证明,在强大的现实之下,媒体的力量也终归有限,那些劣迹斑斑的污染企业要么毫发无损,要么被重拿轻放,以至于在重拳治理的大背景下,重金属污染依然不时进入公众的视野。
 
 
畸形的发展观,直接体现为已然扭曲的乡村治理生态。最可怕的不是政府在某一项政策和某一种行为上的误入歧途,而是整个执政伦理和价值观已经发生了深入骨髓的变化。面对“上市和百姓的健康哪个更重要”这样的问题,地方政府之所以选择前者而不是后者,并非是因为一时头脑发热,而是因为他们坚信,这才是治理的常态,是权衡利弊之后认为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在这个价值颠倒、标准缺失的语境下,一些地方政府恐怕已经无力回答,什么事情是荒唐的,什么事情是不荒唐的。
 
 
“人没了,发展还有什么意义”,这是《人民日报》一篇评论文章的标题。这样的发问是残酷的,但毫无疑问,这样的发问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是具有普遍而直逼现实的意义。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