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公消费,因为公开所以宽容
(2011-04-29 22:54:28)
标签:
杂谈 |
近日,科技部在中央部委中率先公开“三公”经费:2011年用财政拨款支出安排的出国(境)费、车辆购置及运行费、公务接待费三项经费预算为4018.72万元。(《京华时报》4月15日)
http://news.sina.com.cn/c/2011-04-15/024522295192.shtml
政府部门过高的行政成本,一直为人们所诟病,不透明的“三公”经费更是为社会公众所高度关注。科技部此次晒出“三公”消费高达4018.72万元,无疑再一次佐证了民众的猜测。正如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秘书长汪玉凯所言,“我国政府部门的‘三公’费用确实有着很大的压缩空间”。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科技部却并没有因此而陷入舆论的口诛笔伐之中。原因很简单,前不久,74个中央部门去年集中“晒账本”,首次向社会公开了部门预算收支总表和财政拨款支出预算表。然而,对于公众一直千呼万唤的“三公”经费,却迟迟不肯露面。更有媒体报道称,许多中央部门和地方政府都将不宜公开的项目放在“其他支出”里。相比之下,科技部打破了这样一种“共识”,率先、主动地向社会公布“三公”消费清单,无疑是个难能可贵的突破之举。
不公开会遭到质疑,公开也难免要“自曝家丑”,那么到底是公开还是不公开?科技部选择了公开,而绝大多数政府部门则选择了不公开。表面看,这是基于舆论风险的考量,但实质上检测的是对民意和舆论监督的态度。不公开确实可能因为信息不透明,而让民众的质疑陷入无的放矢的境地,但要知道,“不公开”本身其实就是最大的“污点”。反过来说,公开虽然等于是授人以柄,让民意监督有了明确的“靶心”,但政府部门却可以通过“公开”来表明一种“欢迎监督”的姿态,而获得民意最大程度的理解和宽容。
从舆论监督的角度说,我们要形成这样一种共识,即只要是主动积极的公开,哪怕数据难看一点,也强过捂着盖着以及涂脂抹粉千百倍。平心而论,对于“三公消费”高居不下,民众不是不理解,这是强大的的行政惯性使然,不可能在短时间内得到彻底根治。民众所不理解乃至无法容忍的是,为什么对于这个人所共知的“秘密”,政府部门总是闪烁其辞,总是缺乏应有勇气和坦诚?某种意义上说,“不公开”最大的坏处还不是对民众知情权和监督的无视,而是让民众看不到解决问题的希望。
事实上也证明,公开“三公消费”,天不会塌下来。民众愿意给科技部送上掌声,不代表就认可了“三公”预算一年高达四千多万这个事实,但该批评的要批评,该赞许的仍要赞许,“三公”消费支出高并不能抹杀“公开”的积极极意义。尤其是要认识到,在同质化非常严重的官场语境下,当其他政府部门都心照不宣地遵从攻守同盟,心安理得地以各种方式拒绝接受监督的时候,科技部一枝独透,以一已之力对抗“潜规则”,很容易陷入一种孤立无援的境地。这个时候,民意的支持理应成为其最大的“后援团”。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