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乳制品遭信任危机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2011-03-13 00:43:51)
标签:
杂谈 |
最近一段时间,内地民众在香港、澳门大量购买进口婴幼儿奶粉,造成香港、澳门一度出现奶粉供应紧张的状况。记者实地调查发现,接近7成的被采访者都表示不会选择国产品牌的奶粉。由于消费者对国产奶粉的信心不足,导致大部分超市和专卖店中,进口奶粉的销量都明显好于国产奶粉。(2月27日央视《每周质量报告》)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2-27/134022022595_2.shtml
2008年发生的三鹿奶粉事件,让整个乳制品行业陷入了冰点,甚至面临崩盘的危机。按理说,时间是最好的一服药,对于一个行业来说,3年时间并不算短,国内乳制品行业完全有能力知耻而后勇,以高品质的服务和高安全性的产品重新唤起消费者的信心。但是事与愿违,“7成受访者不会选择国产品牌的奶粉”告诉我们,国内乳制品行业走出信任危机,仍然路漫漫其修远兮。
民以食为天。尤其是像婴幼儿奶粉这样,消费者为面对毫无抵抗力的婴儿的特殊食品,不仅承载了一个家庭的希望,不夸张地说也关系到一个民族的未来。由此也决定了家长在选择奶粉品牌时,会对安全性提出不容商量的高标准和高要求。几乎任何商品家长都可以在性价比之间进行权衡,而唯独婴幼儿奶粉,只要在条件许可范围内,家长都会本能地选择最信得过的品牌。
但恰恰在这一点上,国内乳制品行业的表现差强人意。“三鹿”事件尽管引发了官场震荡,行业重组,催生了一大批相关法律法规的出台,但国内乳制品品牌留给消费者的印象并没有本质上的改观。事实上,进入“后三鹿”时代的乳制品行业依旧风波不断,“三聚氰胺”数度重现市场,奶企巨头毫无底线的内斗,以及近期传出的“皮革奶”事件……种种迹象都表明,无论是企业的道德水准,还是监管的严密度,以及法律法规的完善程度,都与消费者的要求相距甚远。
“7成受访者不会选择国产品牌的奶粉”固然不能推倒出国产奶粉不值得信任的结论,但却清晰地传递出这样一种消费诉求:只有存在百分之一的怀疑,那么消费者就会百分之一百的否定。而这样的消费诉求,不仅仅指向了奶制品行业,同时也指向了我们的监管部门。经历了多起行业丑闻之后,今天的消费者已经日渐成熟,他们不再相信铺天盖地广告和企业的自律宣言,也不再相信所谓的“集中整治”、“专项行动”,他们希望看到的是,有一个高效的监管体制在运转。正如报道中所说,国外品牌同样也出现质量问题,为何中国的消费者偏偏要追捧洋品牌?其实,这正是消费理性的一种表现。食品安全与否的前提是制度的优劣,如果有一个良性的制度在那里,那么即便出现质量问题,消费者也相信这只是小概率事件,依然存得信赖。反观国内现状,几乎每一起质量安全事件,最终都可以归结为监管体制上的原因。这正是症结所在。
“7成受访者不会选择国内品牌的奶粉”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它提醒国内的乳制品行业,正视差距所在,知耻而后勇,以产品质量来提升消费信心,更重要的是,这对监管部门也是一种督促,让乳制品行业走向信任危机,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千万不能在“我国的乳制品安全状况有所好转”的幻觉中迷失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