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已远,钱未到,心渐冷
(2011-01-24 23:38:40)
标签:
杂谈 |
去年11月9日,国际足球巨星马拉多纳的“温暖中国行”慈善互动走进合肥站(本报曾做连续报道),在当天下午与患者的见面会上,张仿明、叶广福、冯娟三位癌症患者分别获捐款1万元,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了,这1万元善款仍未到账,患者家属纷纷质疑,“救命钱”为何给的拖泥带水?
由于太多商业化,马拉多纳“温暖中国行”这场慈善活动曾引起众多非议。但从善意的角度看,这样的活动似乎也未尝不可。毕竟,中国的慈善事业发展还不成熟,借助马拉多纳的名人效应,顺便宣传一下慈善理念,让公众真实感触到慈善就在自己的身边,并不是一件坏事。从更为实际的角度看,正如患者张仿明的丈夫所说,“给总比不给好,人家毕竟捐助了一万块钱,还是要感谢的。”
慈善该不该作秀,一直以来就有争议,譬如陈光标的捐现金之举。在我看来,作秀不作秀并不是问题,真正的问题是秀完之后怎么办。两个多月的时间过去了,当初被承诺捐款的患者及家属依然在苦苦等待那一万块钱,这样一种令人无奈的状况,让这个冬天显得格外地冷。由此人们也不能不怀疑,当时的那场慈善秀究竟为了慈善而秀,还是为了秀而慈善?上台的患者者究竟是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体还是配合宣传的摆拍道具?
患者家属向记者打听一万块钱捐钱的事,言语之中显得不好意思。我非常理解这是一种多么复杂的心情。这其中有失落有期盼有恳求,同时也带着些许的不满和怀疑。某种意义上说,这其实就是一个质朴的善解人意的诉求表达。众所周知,从法理角度来说,慈善捐助并不是一种施舍,而是一种具有法律效力的行为,捐赠方与受捐都各有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那场见面会上,三位癌症患者抱病出席活动,配合记者拍照,就已经很好地履行了自己的义务,他们完全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申张权利的及时兑现。之所以要选择这样一种方式委婉地表达自己的想法,我想除了这一万块钱对他们而言非常重要之外,更重要的原因是他们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只是面对这样的宽容和理解,能否唤醒捐助方的责任意识呢?
采取中,中国红十字基金会温暖中国行办公室的一位工作人员称,老马慈善行捐赠的这笔钱要经过层层手续才能到患者手里,“先要立项审批,每个月还有项目小组审核,还有项目大组审核,这笔钱应该在审核的过程中。”这样的回应让我们且喜且忧。喜的是我们看到严格的审核程序,并且一万块钱终于有着落了,忧的是,如此繁琐的环节如此低的办事效率,是否已经违背了慈善的本意?有句话叫“迟来的正义非正义”,同理,迟来的捐赠还能温暖人心还能急危救困吗?从基本的人情常理讲,如果不是万不得已,恐怕没有几个愿意将自己的隐私曝光在大庭广众之下。
我们的慈善事业确实还有不少问题需要改善。但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有一个务实的心态,从每一起具体的小事做起。譬如,我们的慈善机构带有那种典型的机关作风,要不断地更新自己的观念,要懂得在发现问题后及时改进,千万不能将慈善变成热热闹闹的一场秀,而人心却渐渐冷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