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条鱼的悲剧性命运
(2010-09-24 18:30:48)
标签:
杂谈 |
据我的观察,捕鱼可能是昆明市民最为热衷的全民健身运动和群众性娱乐文化活动之一。每当看到围在河道边密密麻麻的人群,我都怀疑昆明的鱼是不是比别的地方要贵一些,以至于很多人连手指般长短的小鱼苗都乐不可支地装进鱼蒌里。
也许平时只能捞到一些小鱼,所以开闸放水的时候,成了很多捕鱼人的节日。10多天前,本报曾报道大河开闸放水,鱼大量浮起引来成批捕鱼人的消息。这一幕,前两天又重演了一遍。
收缴、销毁渔具之类的惩戒,显然有点小儿科了。前两天本报还报道一个十七八岁的小伙子因为捞鱼而不慎落水丢命的事情。而类似的事情这一个月内已经发生了三起。危险尚不能让人止步,奈何其他?
禁渔令出台以来,一直就面临着这样一个无人遵守的尴尬。不可否认,这其中有宣传不到位,执法力度不够的原因,但归根结底,还在于禁渔令更多地依赖市民的自觉自愿。河道那么多,光靠管是管不过来,用范伟的话说,“防不胜防啊”!
捕鱼者中应该不乏这样的人,平时一本正经地抱怨河道水质如何如何差,污染如何严重,一旦等到水质稍有好转,鱼儿越来越多的时候,立马操起网篼,下手比谁都快。您到底是怎么想的?说奇怪也不奇怪,很多人对公德的理解就是这样的,别人得对我讲公德,我不必对别人讲公德。就拿入滇河道治理来说,那都是政府的事别人的事,与我何干,我不过捞了几条小鱼而已。
当大家都这么“而已”一下的时候,那遭殃的可就不仅仅是河里的小鱼了。政府在入滇河道里的放鱼养鱼,意在治理污染和维持生态平衡。而事实上,这些人工放养的鱼也确实对河道治污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鱼儿的悲剧性命运在此,一旦当它们成为“功臣”的时候,也就离成为盘中餐不远了,而人的悲剧性命运在于,虽然我们都很恐惧环境的恶化,但还是抑制不住破坏的冲动。
昆明正在“创文”,而如果连禁渔令都得不到执行的话,那么即使成功也说明不了什么。无论是为个人道德形象着想,还是为城市整体形象计,都请讲点公德心,包括那点微不足道的利益冲动。一斤鱼很廉价,但公德不能廉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