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打破的是怎样一种“用工平衡”?
(2010-08-20 20:35:34)
标签:
杂谈 |
http://news.sina.com.cn/c/p/2010-08-12/104620882323.shtml
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激扬的文字和貌似正义的舆论有时候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N跳”事件使得富士康成为千夫所指的对象,至今在社会评价方面仍无翻身的迹象。然而另一方面,富士康在河南的招工市场上却是一派火爆的场面,求职者蜂拥而至,“影响本土企业用工平衡”更是让人哑然。天使还是魔鬼?工人们以用脚投票的方式告诉你,两者其实只在一线之间。
当然,这一幕我们并不陌生。在富士康因“N跳”事件焦头烂额之际,据说想应聘进入富士康的求职队伍就排起了长龙。然而讽刺的是,据河南省酒店业商会执行会长钱波分析,“很多人跳槽去富士康,一是看中那儿的工资待遇,二是看中他们的管理。”富士康的工资待遇无疑是有优势的,但要说到管理,恐怕无人信服。因“N跳”事件而被媒体披露出的“碎片化生存”、“非人性化管理”事实上已经是富士康无法抹去的烙印。当富士康最致命的形象短板,摇身一变成为引发跳槽的巨大诱惑时,我们不禁要问:富士康打破的究竟是怎样一种“用工平衡”?
进富士康公司,工资应该在1500元左右,而且公司还给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等。考虑到员工在原企业所建立的人际关系,工作熟练程度以及进入新企业适应环境等跳槽成本,不难推想本土企业的工资待遇的低下。7月1日起,河南、深圳、陕西、安徽、海南等省开始上调最低工资标准。其中河南在中部六省市中调整幅度最高,已经达到800元。而诸如交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也成为富士康吸引力的所在,可见本土企业在员工福利待遇和社会保障方面的捉襟见肘。一言以蔽之,不是富士康太强大,而是本地企业太羸弱,以至稍稍面对一点诱惑,员工就纷纷做鸟兽散。
由此观之,所谓的“本土企业用工平衡”即是这样一种“平衡”,企业之间心照不宣地形成一种默契,以尽可能低的工资待遇和用工成本,实现利益的最大化,尽享人口红利。这样一种“用工平衡”,在无外界冲击的情况下,确实可能长时间的保持一种相对的稳定,因为它形成了一种用工话语权的垄断,而非正常的竞争关系,对内它即可以麻痹员工,“我们的工资水平就这样”,对内则相当是达成了一种利益攻守同盟,求职者没有更多的选择,只有屈就。但显然,这样的“用工平衡”是不牢固的,员工也毫无忠诚度可言。
事实上,这种“用工平衡”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劳动者工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永远跟不上CPI的增长和社会发展进程,很大程度上也正缘于此。面对富士康的冲击,不少本土企业已开始计划采取加薪、完善后勤保障、提高福利等方式来留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感谢富士康,正是这条“鲢鱼”打破了企业盘剥劳动者利益的“平衡”,但同时我们又不得不反思,提高劳动者收入,难道仅仅依靠外来企业的单兵用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