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我们更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
近日,英国时尚生活杂志《单片眼镜》(Monocle)对全世界各大知名城市进行了评选,丹麦首都哥本哈根凭借前卫的设计、强大的交通运输系统、美味的餐馆和良好的环境一举夺得“全球生活质量最佳城市”的桂冠,德国城市慕尼黑屈居第二。(国际在线6月10日)
在这次评选中,巴黎因为自助式自行车服务计划而受到特别表扬进入前10名,西班牙首都马德里被评为全球最佳商务城市;柏林因为具有“独一无二”的艺术长廊被评为最佳文化城市;日本的福冈被评为最佳零售业发展城市。从结果来看,这个“全球生活质量最佳城市”的评选还是比较客观公正,以笔者有限的了解,入榜城市的生活质量基本上都是得到世界公认的。
有些让人失落。我承认,这首先源于一种很不好的心态,因为这个评选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的城市上榜。尽管我知道,一家时尚杂志的评选娱乐性质居多,本没有多少权威性可言,我更知道,中国的城市没有入选远比入选更能让人接受。
当然,我失落的更重要的原因是,我想起了前不久的一篇报道:全国20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就有183个曾经提出过建设国际化大都市的设想。(《新京报》4月24日)我查了一下,建设部官员早在2005年就说过这样的话了。也就是说,早在3年前甚至更早,这个伟大的设想就已经在183个城市管理者心中成型了。
需要强调的是,在这次评选中,伦敦、纽约双双落败,未能上榜。可见,就“生活质量”而言,国际化大都市并非参考标准。由此引出一个问题:我们更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
这个问题有点伪问题的意思。参差多态,才是美的真谛。人与人之间的极大差异性,决定了他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也一定是丰富多彩的。这个问题真要回答起来,恐怕也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生活在183个城市的市民,决不会同时选择所谓的“国际化大都市”。之所以加个“所谓”,是因为这个目标本身远得有些不靠谱,“国际化大都市”也不是你想建就建的。另外,这种提法显得很讽刺很幼稚,甚至荒谬。当真正的国际化大都市在尝到“大”的苦头之后,都在追求个性和特色,都在回归自然和朴实的时候,我们的城市却千篇一律地往“国际化大都市”上拼着命地凑,想想都让人脸红——这是我们必须承受的成长的烦恼吗?
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为城市的种种想法提供了可能。对于一个城市来说,钱真的不是万能的,大而豪华也决非评判的唯一指标,这个道理其实很像我这样的一个普通老百姓都懂,偏偏就是一些城市的决策者不懂。最令人伤感的事莫过于此了:“我们更愿意生活在什么样的城市”不是由绝大多数人组成的“我们”决定的。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w/2008-06-10/103013994899s.shtml
http://estate.chinanews.com.cn/estate/kong/news/2008/04-24/12298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