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有一种爱叫放手,有一种援助叫离开
5月27日,一名记者满怀着帮助灾区人民的愿望,来到汶川特大地震的重灾区之一——黑水县,展开对其受灾、救灾情况的采访。可在越来越多的人想方设法赶往灾区时,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离开“见面”仅3天的黑水。因为他很快就发现,“我想为灾区帮忙,却需要更多的人为我而忙碌。”(《南国早报》6月2日)
这名记者的自责,源于他的切身体会,而这样的体会,其实许多媒体记者都能感受到。难能可贵的是,他对自己,尤其是对灾区群众的处境有着更加清醒的认识,在职责与良知的碰撞下,他最终选择了放弃。是的,他会因此而少抢几条重要新闻,但这种充满自省精神的反思,恰恰又是对职业操守的最好维护。
有一种爱叫放手,有一种援助叫离开。正如这名记者所言,灾区人民有的失去了亲人,有的失去了家园,他们确实很需要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但他们被震碎的心灵再也经不起任何形式的打扰。在这次大地震中,新闻工作者在宣传报道抗震救灾的过程的卓越表现有目共睹,但这并不表明没有丝毫的瑕疵可寻。在抢救生命,运送伤员最紧要的关头,在交通情况极其恶劣,灾区物资供给极度匮乏的情况下,大量媒体记者的蜂拥而来所带来的无序和混乱,确确实实给救援造成了不小的麻烦和困忧。
譬如有记者伪装伤员,试图混进只运送重伤口的直升机,有记者为抢新闻强求救援者配合,为了节目需要,许多正处于悲痛之中的受灾群众不得不反复回答记者们的提问,“现在的感受是什么?”,“请谈谈你的逃生经历”等等。这本不该出现的一幕幕,一次又一次将灾难的后果放大,将悲伤的情绪蔓延。
但是没有多少人会自责,也没有多少人会在心中做一个比较:这样对还是不对?因为他们自以为是地认为灾区需要他们,自信满满地觉得他们是在履行神圣而光荣的职责。这种单向度并且带有一定自利倾向的职业态度,或许正是他们成为一个好记者的障碍或者“陷阱”:只有先对外界保持真实触感,对他人有着悲悯情伤的人,才能做好一名记者,只有首先敬畏生命和苦难,才能敬畏职责。
所以要感谢这位叫“刘飞锋”的记者,他充满自省精神的反思和自责,让我们懂得放弃了可贵,让我们懂得支持和援助还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达。而这样的反思,决不仅限于记者。回过头来看,其实我们可以做得更好,譬如校舍的安全问题,抗震知识的缺乏,志愿者组织的问题,信息公开的问题……我们需要更多这样充满自省精神的反思和自责,唯有如此,我们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灾难,才能将灾难转化为进步的奠基石。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s/p/2008-06-02/104715665413.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