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一组照片,何以两种反馈?

(2008-04-01 21:06:2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一组照片,何以两种反馈?

 

近日网上一篇美女酒模帖子火了起来,一位美女酒模在糖酒会上帮一位走失的小女孩寻找妈妈的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曝了光”。网友们纷纷跟帖称赞她是“史上最美酒模”。 同时,另一个内容截然相反的帖子出现在猫扑论坛上,内容却被网友恶搞成了女酒模“走光”。  (《成都商报》3月31日)

史上最*”是网络上最流行的一种表达,演变到现在,逐渐有泛滥之势,譬如照片中的这名酒模,的确是很漂亮,但还不至于前无古人。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心灵美,但帮助小孩找妈妈,也只能说是平常之事,说“史上最美”,未免有夸张之嫌。同样,“走光”也是网络上最吸引人的标题党,有“走光”之处,点击率就高,这是肯定的。至于是真“走光”,还是“人走光了”,往往是雌雄莫辩。从照片来看,相信很多人是很失望的。

网络上的东西,夸张变形一点,危言耸听一点,不值得大惊小怪。让人感兴趣的一点是,为何同一组照片,网民给出了两种反馈?

或许可以引用鲁迅 关于《红楼梦》的一段最著名的话,也是被引用最多的话,“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 但问题是,同在网上漂的网友,有经学家和道学家,才子和流言家之间那么大的差距吗?

我以为,还是由于对美的解读能力不同所导致的。那些称她为“史上最美酒模”的网友,发现的这样一种美,外表可人,内心纯洁,助人为乐,亲新自然。他们善于将生活中一点一滴很平常但也很美好的事情提升出来,加以珍视,努力传播,让我们感觉这个世界,美好无处不在,十分的温馨。而另一些将这组照片冠以“走光”之名的网友,发现的是这样一种美,暴露的,私密的,窥探的,见不得人的。他们的角度总是出奇地刁钻,想人所不能想,见人所没有见,并以此沾沾自喜,享受一种内心的快感,只是会让别人感到这个世界很压抑,很灰色。

无疑,这与人的阅历,品味,教养,性格有关,也与人的内心是否高大,心理容量是否宽广有关。事实上,生活中,我们随时可以找到这样的反差。譬如说拾到一笔巨款交还给失主,会有很多人说“傻”,衣着朴素可能会在学校遭到冷落,甚至排挤。总体而言,我们对美的解读能力在下降,心理容量在缩减。这是值得警惕的。

 

新闻链接: http://news.163.com/08/0331/07/48BJV5FO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