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时评 |
22年前的一篇报道让人感慨
1986年2月24日,《人民日报》刊登了一篇题为《重庆市长公开电话效果良好》的报道,内容是:重庆市长公开电话,已成了市政府和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一年时间,共接到群众电话二万三千多次,分类办理后,90%已有令群众较为满意的处理结果。整整22年之后,这篇报道在《新京报》的“改革开放30年”栏目以“温故知新”为引题重新登载。(《新京报》2月24日)
不管是有意还是无意,是人为安排还是纯属巧合,这篇发表于22年前的报道,都会让人联想起几天前发生的引起公众广泛关注的“昆明公布领导干部联系电话”一事。两篇报道准确点说是两件事,虽然相隔久远,但排除“昆明纸贵”一事规模更大力度更强之外,与“重庆市长公开电话”并没有实质性的区别。读来,不禁让人感慨。
新闻报道贵在新、奇、快,不新不奇不快“炒冷饭”式的报道,其新闻价值则大打折扣。从新闻的角度看这两篇报道, 有很好的对比性。 要知道,作为“中国第一大报”,《人民日报》所报道的事情,不仅具有广泛的受众面,还有相当的导向性意义。那么,在“重庆市长公布电话效果良好” 若干年 之后,“昆明公布领导干部联系电话”为何还能有如此高的关注度,以及如此热烈的争 论 ?
不得不说,这正是22年来,我们的舆论生态和走向的一个缩影。一方面,互联网的兴起为公共政策信息的传播,以及公民自由表达政治诉求打下了技术基础,另一方面,越来越开放的舆论环境,越来越包容的执政心态,又为公众 “挑剔”政府,政府尊重并重视公众的意见打下了制度基础。
在“开门办公”、“政府不应该有秘密”已成常识的今天,公众越来越敢于并且乐于表达,他们知道有一些权利是需要争取的,有一些话是要大声说出来的,这在“PX项目”等公共事件中已得到充分的证明。同样,政府也充分认识到了舆论监督的重要性。 譬如 江西、广西提出新闻也是生产力、软实力,广东省领导欢迎网友“灌水”“拍砖” 等等。“PX项目”之争尘埃落定之后,厦门某官员说了这样一句富有深意的话,“我们和市民一起成长。”
不难想象, 当22年前,《人民日报》刊登《重庆市长公布电话效果良好》时,人们除了把它当作一个“执政新风”之类的正面例子自动接受外,根本不会推而广之地想到其它。但现在,当昆明将这一举措走得更远更普及时,却受到了各种各样的质疑,这正反衬出舆论监督的价值所在——既然我们早已认识到公布政府官员的电话是个好东西,实践也证明“效果良好”,并且得到了正面的宣传,为什么这一举措在相当长时间里成了一个“摆设”,以至于到今天,还会出现“昆明纸贵”的“盛况”?这一长达22年的制度“大回转”,是不是也证明了,在某些方面我们是进步的,而在某些方面我们却是止步不前,甚至倒退的?
新闻链接:
http://www.thebeijingnews.com/news/reform30/2008/02-24/011@06022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