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不能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塞给孩子

(2008-02-21 22:32:15)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不能把所有美好的事物都塞给孩子

 

《智斗》、《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等经典京剧唱段将正式进入中小学课堂。记者昨天从市教委获悉,教育部今年将在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试点在音乐课程中增加京剧内容。北京作为参与试点的地区,从新学期起将在20所中小学试点开设京剧课。(《京华时报》2月21日)

京剧是国粹,让孩子们在青少年时期学学京剧,唱唱样板戏,无论是对活跃教育氛围,还是对提高艺术修养,都不失为一种锦上添花之事。但美好的事物并不一定适合所有孩子,也不是所有美好的事物都要硬塞给孩子。网络调查显示,公众对此喜忧参半,褒贬不一,多多少少给教育部泼了一点民意冷水。

即便是最激烈的反对者,大概也不会否认,京剧是美好的事物。所以,他们反对的其实是以行政权力强行推广京剧进课堂。作为国家教育最高主管部门,教育部当然有权决定有关教育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务,但这并不意味着教育部可以随心所欲地做出教育决策,以自己的惯性思维主导一切。权力之上还是责任,管理也决不是“家长包办”。最起码,在关涉到全国10个省、市、自治区中小学生课程安排这样的公共性事务上,全面而系统的调查论证,民意的广泛参与,信息的透明公开,还是应当具备的,哪怕目前仅仅是试点运行。去年的“校园集体舞”正是因此而遭到了舆论的强烈质疑,而致现在的黯然收场。前车之鉴,教育部没理由不吸取教训。

然而我们看到,在公众完全还处于一无所知的情况下,“京剧进课堂”就已经进入了“完成时”,譬如对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增加了有关京剧的教学内容,15首京剧教学曲目基本确定,甚至连教材编写和光盘研制工作都已开始启动。这似乎是在向人们传达这样一种意味:你想唱就唱,不想唱也得唱。渗透其中的高调的行政权力介入,比之“全民唱京剧”所带来的诸如浪费教育资源之类的某些弊端,更令人忧虑。

教育官员说,“开设京剧课有利于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以此作为强行推广京剧的理由,显然是不够充分的。京剧作为传统民族文化的一种,这句话固然是说得通的,但放在一个更大的背景下,传统民族文化又何限于京剧一种?中国是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传统文化种类丰富多彩,就剧种而言就数不胜数,这些都是我们的文化瑰宝。事实上,与京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以及在国内的强势相比,这些地方戏剧更逐渐式微,更有学习和保护的必要,开设黄梅戏课,豫剧课,昆剧课,也同样可以强化“学生民族文化学习意识”,何以京剧一枝独秀?

有容乃大,教育同理。在我看来,更为开放的教育理念,更为宽容的教育管理是当务之急。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放下权威,放下身段,以学生为本位,更多倾听,尊重教育的规律。

新闻链接: http://news.sina.com.cn/c/2008-02-21/010714981395.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