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有一些品质因为稀缺格外让人珍视

(2008-01-28 19:39:04)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有一些品质因为稀缺格外让人珍视

 

去年2月,在广州当保安的王运启,因女儿急需换肾、家里负债上万元。而当他捡获的118.2万元巨款时,却分文不动交还给失主。27日,王运启的女儿病逝。春节很难买到火车票,但王运启还是希望能够将女儿的骨灰送回河南老家。(《南方都市报》128日)

 

天寒地冻,道路封锁,要回家的,在家中守候的,都在焦虑中等待着。好在,总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温暖,总有一些事让我们觉得心口热乎乎的。勿庸置疑,网友之所以会反映强烈,除了1182万元这笔巨款实在太高,有极大的诱惑力之外,还有一个现实背景:王运启在作出义举之时,他的女儿正急需换肾,家里负债上万元。在道德和亲情,良心与生命之间的这种抉择,恐怕对任何一个身在此境的人来说,都是一个无法轻易越过的心理考验。

 

王运启以其朴素的道德观,顺利地通过了考验,我们给予怎样的赞誉都不过份,但无疑,内心的惋惜之情也是溢于言表的。由此,这样一个问题值得反思:我们究竟应该给这起事件定义?它是单纯的一次“拾金不昧”的义举,还是被赋予了太多道德期望之后的一种现象?它是我们传统美德的真实再现,还是在现实语境下的一种近乎另类的上演?甚或,假如王运启没有上交这笔钱,或者扣留了一部分钱,用于女儿治病,那么我们又应该作何评价?

 

应该承认,拾金不昧作为一种道德品质,本身就是纯粹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它不会因为一个人穷,急需救命钱,而降低自己的价值标准。因而,拾金不昧是我们每一个人都时刻必须遵守的最基本的道德准则,包括王运启。当舆论反馈以管涌之势喷薄而出的时候,其实我们也能隐隐地感受到,我们对道德的渴求有多么强烈,对道德的现状就有多么的失望,当我们把一个义举变成一起壮举的时候,其实我们的道德底线正在步步后撤。

 

“彭宇”案发生后,“不要随便去扶摔倒的老太太”成了社会潜规则,“许霆”案发生后,有近六成的人在“如果是你,你会怎样做”的民意调查中,选择了“和许霆一样”。现实让人很悲观,很沉重。我们无力反抗,也不敢反抗,于是就变得顺从和消极,并且逐渐滑向某种边缘地带,道德与不道德也由此模糊起来,尽管在内心里,我们从来就是知道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

 

正是由于道德成为一种稀缺品,做好人做好事变得举步维艰,一些最基本的品质,一些原本人之常情的举动,才会发出异样的光忙,让人格外地珍惜,乃至亢奋。当王运启被人们推向一个越来越高的位置时,也就意味更多的人是可望而不可及的。对王运启来说,这是欣慰的,对整个社会来说,这却又是不幸的。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8/0128/04/4392HVF800011229.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