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奖金可以拯救文学奖,但未必能拯救文学

(2008-01-27 18:26:5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奖金可以拯救文学奖,但未必能拯救文学

 

盟初

 

2008年2月,第四届老舍文学奖将进入初评阶段。在走入第四个评选年头的时候,老舍文学奖奖金大幅提高,该奖项成为目前国内纯文学奖中奖金最高的奖项。其中,优秀长篇小说奖1部,奖金从3万元提高至5万元。对此,北京老舍文艺基金会秘书长傅伟认为,奖金提高到50万元比较合适,“能让作家10年衣食无忧”。(《民主与法制时报》1月27日)

尽管已是国内纯文学奖中奖金最高的奖项,但说句世俗的话,3,5万元的奖金,老舍文学奖这个国内已经为数不多的几个有影响力的国家文学大奖之一而言,的确有些“不上档次”。当然,这并非孤立的现象,前不久的茅盾文学奖就遭遇了同样的尴尬。

原因是多方面的。一则,传统使然。一直以来,我们对这类官方半官方性质的文学奖项,大都是精神激励大于物质嘉奖,奖金从来都不是评选活动的“主旋律”。当然,这里面有一个没能“与时俱进”的问题。二则,奖金来源有限。中国作协主办的最权威的纯文学奖项之一的茅盾文学奖,奖金最初来自于茅盾先生捐献的25万元稿费。而老舍文学奖的奖金则完全依靠民间筹集,“通过领导和朋友关系的努力”,份量有限也就在所难免。

显然,这一方面体现了纯文学自身存在的某种困境,也折射出纯文学奖项在运作思路上的对撞。就前者而言,用傅伟先生的话说,“虽然荣誉比奖金更重要,但实际可以量化的标准是奖金”,但以当今纯文学的地位和角色,3,5万元的奖金实不算太低。不能狭隘地认为纯文学沦落如此寒酸的地步,但既然说到物质层面,我们就得承认,市场面前,没有高雅与粗鄙之分。而就后者而言,纯文学奖项要想走出目前“囊中羞涩”的局面,倒也并非什么难事。只要放开思路,进行一番市场化运作,财路自然洞开。一己之见,想与纯文学沾边,玩一把高雅瘾的人其实大有人在。譬如此次老舍文学奖,就曾婉拒了一家公司的商业冠名。

文学奖项的市场化之门一直虚掩着,只不过我们的组织者还没有准备好或者说有勇气推开并走进去。但我相信,这一天终会来临。事实上,此种呼声时有发出。因此,真正值得关注的问题是,奖金或许可以拯救文学奖,但是否能拯救文学?如傅伟先生所说的,“能让作家安心创作10年”,但安心创作能否出好作品,令人存疑。

今天的文学逐渐式微走入低潮,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譬如体制与市场的冲突,作家创作与读者阅读的隔离,网络文学和草根文学的强大冲击,等等。这需要我们厘清一个基本的思路:问题的根源出在哪里?从何种方向努力才有让纯文学中兴,乃至重现昔日辉煌?从这个意义上说,很遗憾,一直以来我们都颠倒了文学与文学奖项两者的逻辑关系:先有文学,后才有文学奖。文学奖项是否办得轰轰烈烈,取决于文学创作是否精彩纷呈。而所谓“让作家10年无衣食之忧”,其实与“包养文学”并无多大区别。

在物质基础高度发达的今天,我们当然不能要求作家们固守清贫,安于窘迫,但文学从来就和作家处境的好坏没有必然联系。突破重围,并不在于外在的物质或精神的诱惑,而在于作家自身发力。拯救文学的,还是作家,而不是奖金。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8-01-27/113714837862.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