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产煤区农民无煤过冬的现实隐喻

(2008-01-03 22:46:47)
标签:

杂谈

分类: 时评

产煤区农民无煤过冬的现实隐喻

 

隆冬时节,记者在贵州省重点产煤区福泉市采访时发现,坐落在煤矿区的高石乡黄家湾村,数千农民守着煤山无煤烧,许多村民家中冰锅冷灶,寒气袭人,家家为无煤过冬而发愁。煤老板振振有词:“我总不能买煤供应农民吧?”(新华网12月23日)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流传千年的古训,似乎要做了古——高古石乡黄家湾村的数千村民的亲身经历可以证明。随着媒价的连年攀升,当地煤矿产销两旺,而守着这个产煤区的村民却面临着无煤过冬的困境。这种巨大的反差和现实嘲讽,伴着冬季凛冽的寒风,让人感到透骨的悲凉。

 

表面上看,这是经济规律使然。在煤价走高,市场煤矿资源紧俏的现实下,煤老板选择将煤矿卖往外地或者焦化厂,以获取更高的利润,而不会考虑当地村民是否有煤可烧,这是商人逐利天性所决定的。而在“价高者得”的市场训条面前,当地农民显然也不具丝毫的竞争力,所谓“我总不能买煤供应农民吧?”,不能不说是一句大实话。

 

而究其实质,“产煤区农民无煤过冬”折射出当地政府极为短视甚至扭曲的发展思路。据记者了解,高石乡的农民守着煤山没煤烧的问题,已经是多年以来的老问题了。原因在于,在煤矿招商引资和开发中,当地政府根本没有把农民烧煤的问题考虑进去。取得开采权的这些乡镇煤矿中,煤矿业主只需上缴每吨63.4元的煤炭税费,并无其他强制性的义务。而这笔极为有限的煤炭税费,在一部分要上交省、州财政之后,剩余部分纳入福泉市财政,最后用于补贴当地群众的已经所剩无几。

 

也就是说,在资源开发的发展过程中,当地政府扮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一方面,它不是一个称职的“守夜人”,将国有资源廉价卖给了煤老板,另一方面,它更称不上是一个好的“父母官”,不仅没有让群众分享到发展的成果,甚至连他们的基本权益都没能维护好。

 

产煤区农民无煤过冬”是一个残酷的现实隐喻,隐喻当前所有资源原产地所共同面临的发展困境。我们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因为盛产稀有资源,本是一地之幸,民众之福,按照正常的发展路径,当地民众可以借助这些资源摆脱贫困,甚至走上一条致富之路。但是因为错误的执政理念和发展思路,这些资源原产地却极有可能“越开发越衰落”,甚至“越富有越贫穷”。更值得警惕的是,由于对“资源经济”的过份依赖,当地政府也没有发展其它产业的动力,这将导致当地民众非但不能从资源开发之时分得一杯羹,还将直接承受资源开发怠尽之后的可怕后果——落后的基础设施,人口素质的低下,产业结构的失衡……

 

可以说,目前的所谓“资源经济”其实是一种掠夺经济,它是以透支资源原产地的民生利益乃至未来,成就了极个别的暴发户,这一幕我们似曾相识。当煤老板浩浩荡荡地四处购置悍马,挥舞着支标薄到处炒房时,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财富的嚣张,还有无数像黄家湾村村民这样的民众所感受到的痛楚。必须追问的是:这是谁之责任,谁之罪?

 

新闻链接:http://news.sina.com.cn/c/2007-12-23/103814583475.shtml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