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时评 |
湖北省监利县纪委机关现有干部职工40人,其中在岗33人,去年总开支竟然达到310万元,人平近8万元,其中用于招待的费用近百万元,人平近3万元。这一内幕经县委书记余日福揭露后,迅速成为当地百姓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一部分人在盛赞县委书记余日福敢亮家丑的同时,发出了更多的诘问:谁来监督纪委?(近期《南风窗》)
在一年公款吃喝高达千亿元,吃吃喝喝已成政府机关常态的现实语境下,坦率地说,监利县纪委的所作所为算不得什么骇人听闻的大事。县委书记之所以要在公开场合“怒斥”,自曝家丑,显然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纪委一直是反腐尖兵,担负着反腐败的重大职责,理应成为清正廉洁的表率,而在现实中却成了“腐败尖兵”,如此巨大的反差,真可谓“是可忍敦不可忍”。
剖析“纪委”这只有标本意义的“麻雀”,其实成因并不复杂。一个有代表性的事实是:监利县纪委去年开支达到310万元,其中罚没收入的返款占了大头,达240万元。按规定,罚没收入的返款比例是30%,而纪委通过“与财政部门协商”,竟将此比例上升到80%!更令人瞠目结舌的是,如果有缺口,纪委还可以到有关部门去拉赞助!然而,对此唯一能发挥效力的审计监督却长期缺位。一个工作人员更是坦言:对纪委的罚没款,谁也不愿去认真,再说,这也是多年形成的惯例了,谁也不想去捅这个马蜂窝。
纪委成了没人敢捅的马蜂窝,这是非常可怕的。可怕之处就在于,纪委的腐败不仅仅是一种简单的结果,而极有可能成为更多腐败的根源。纪委和财政部门“协商”一下,就可以提高返款比例,在得到好处的同时,必然会“手软”,如果财政部门负责人存在腐败问题时,纪委不可能做到理直气壮地进行监管。同样道理,审计部门之所以不敢监督纪委,恐怕也不在于忌惮纪委的权高位重,而在于为自己留条后路。当权力与权力达成共识,实现利益共享,当监督与被监督之间呈反制约关系的时候,权力的放纵显然是必然的结果,反腐败也只能成为一纸空谈。
虽然随着县委书记的拍案而起,当地纪委机关的种种乱象得以曝光,但是对于事件的最终走向,公众并不能抱以乐观的态度。领导人的“怒斥”,所能达到的效果,充其量也就只让纪委的几个主要负责人“一个个耷拉着脑袋,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而已。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时至今日,县纪委却依然无动于衷,既没有请审计部门对310万开支进行财务审计,也没有向县委和上级纪委写出检查报告。只是一厢情愿地关起门来进行学习、整顿。
反腐机关的腐败是最严重的腐败,对监督者进行监督是权力体系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对此,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的制度安排,有效的措施手段加以防范,而不是通过人治。否则,我们的反腐败工作搞得再轰轰烈烈,再“富有成效”,也只徒具形式意义,“治水不治源”,公众也难免会有“腐败越反越严重”的感觉。
新闻链接:http://news.163.com/07/0612/10/3GPI92VI00011SM9.html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