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高考内容改革应当坚守普适性原则

(2007-03-21 01:00:48)

高考内容改革应当坚守普适性原则

今年北京高考考试说明昨天正式露脸。记者第一时间连线精华学校和新干线学校等本市知名培训机构的高考专家,逐一对高考各科进行解读。专家分析,相比去年高考说明,今年高考考查内容“稳中有变”,部分学科适当调整难度系数。考试内容更加侧重对考生实际能力的测查以及对社会热点问题的关注。如“文综”的政治学科增加“信用工具”和“股票”等内容。 (《北京晨报》3月20日)

从本质上来说,当然谁都希望高考尽可能地全面考核学生的素质,因而随着时代的变化和社会的发展,对高考内容作出一定程度的改革是必要的。但是很显然,这种改革应当是谨慎的,而不能太过随意,无原则,甚至沦为对热点的盲目跟风——不必讳言,对于“股票”等内容进高考,笔者认为是轻率之举。

高考内容改革,首要的原则就是普适性。顾名思义,普适性即普遍适用性,高考内容应当要让绝大多数考生感到合理,并且能够较好地适应,而不能出于其它方面的考虑,刻意求新求异,或者只迎合了一部分人的需求。具体而言就是,在基础内容和社会现实或者说书本知识与实际能力的关系上要保持一种平衡,不可轻易地打破。

这是由高考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方面,在现有的“一考定终生”的应试教育体制下,高考内容哪怕只是有一点微小的变化,也会对千千万万的考生产生深远的影响,也会受到千千万万个家庭的高度关注,最显著的例子莫过于公众对于高考作文的热议了。另一方面,高考毕竟只是一种面向普通大众的升学考试,而不是选拔特殊人才的残酷淘汰赛,只要能达到考出合极大学生的目的即可,不必提出过高的要求,必须面面俱到,十项全能。

不可否认,股票已经进入了寻常百姓家,与我们的生活发生着越来越紧密的联系。因此,了解一些相关知识,培养一下实际应用能力,不能不说是一件有益的事情。但是,真正从事这项职业,必须掌握相关专业知识的人只是极少数,仅仅为了这极少数,而把“股票”内容放进万众瞩目的高考之中,显然是不合适宜甚至不公平的。按照这样的逻辑,能够进入高考的热点又何止股票?倘若如此,高考岂不成了包罗万象的“杂物筐”?更何况,仅仅在高考内容中加入一点“股票”内容,能起的作用恐怕也是微乎其微的。

事实上,“股票”进不进高考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在背后所传递出的某种家长式作风。我们必须警惕:教育主管部门在作出此项决策的程序上,是不是太过随性和不够审慎?是否经过充分的调查研究和风险考量?态度上是否过于主观和武断?更重要的是,别到了最后,告诉我们,这仅仅是一项高考改革试验——拿千千万万个考生的未来和前途作为试验品,“试错”成本未免太高了吧。

新闻链接:http://news.sohu.com/20070320/n248831650.shtml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