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书记的“痛斥”不如听百姓的“痛斥”
北海市开展“城乡清洁工程”数月来,脏乱差的现象依然让人汗颜。2月3日上午,广西党委常委、北海市委书记温卡华邀请该市各城区、相关部门负责人同新闻媒体记者一道“揭短”。他痛斥部分干部工作“走过场”、“浮表面”、“马虎眼”等现象,指出:“城乡清洁工程”要扫除的不仅仅是卫生死角,更要扫除大家思想意识上的“盲区”。
(《广西日报》2月4日)
市委书记的一番痛斥,效果是立竿见影:检查还未结束,各部门已经迅速行动起来,自发打响“城乡清洁工程”清理卫生死角的歼灭战。海城区区长祝小东立即结合“城乡清洁工程”专项工作研究旧城改造工作;银海区区长麦斌紧急召开相关部门负责人会议,迅速部署地毯式调查——我不知道市委书记是否会对这样的结果满意,但我可以肯定市民们不会满意。借用书记的话:卫生死角扫除了,思想意识上的“盲区”扫除了吗?
没有。在笔者看来,这种“上级领导一痛斥,下级工作立马改观”的现象,恰恰暴露了城市管理的思想“盲区”所在:我们的政府部门和干部只知道听取领导的“痛斥”,却从来不会或者说极少去听听老百姓的“痛斥”。
“听听老百姓的痛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听得到。城市的清洁卫生状况,老百姓每天都要亲身体验,想必认识得更为全面,也更有发言权。既然都到了要书记“痛斥”的地步了,老百姓恐怕也没少“痛斥”。但问题是,老百姓的“痛斥”,相关部门和机关干部们听到了吗?愿意去听吗?一方面我们的政府官员已经习惯了坐在办公室里纸上谈兵指手画脚,重形式轻实效,另一方面,政府与公众之间还存在隔膜,相距甚远,因而导致民意的呼声相当微弱,不能有力而清晰地抵达。
二是听得进。事实上,随着信息化办公制度的不断完善,政务公开的持续发展,以及公众参政议政热情的持续高涨,政府与民众沟通交流的重点已经不是“听得到”的问题,而是能否“听得进”。这表现在,政府部门是否充分重视民意,作出政府决策时是否充分考量民意,民意能否作为考核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从北海的情况看,似乎不容乐观。倘若有关部门能早一点听取民意,早一点认识到工作的不足之处,何至于要遭到书记的“痛斥”?说到底,还是民意不够份量,不能让一些人感受到压力,因而不能产生改进的动力。
由于这种“只唯官,不唯民”的思想“盲区”的存在,许多地方的城市管理工作显得“雷声大,雨点小”,热闹有余效率不足。也正因为此,我对市长,市委书记,乃至省长,部长等高官们的“痛斥”保有一种怀疑的态度:当他们在表现自己雷厉风行一言九鼎的工作作风或者说个性魅力时,是不是也同时忽视了真正的问题所在?当受到“痛斥”的大小官员们闻声而动积极响应的时候,是不是意味着新一轮的“走过场”、“马虎眼”的开始?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期望类似高官的“痛斥”能少些再少些,而老百姓的“痛斥”能多些再多些。只有当代表着民意的呼声受到了重视,城市管理工作才能算是走上了正轨。
前一篇:学习法国人,向烟草宣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