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不必拿“荣誉市民”取悦名人
昨天(25日),杭州市人大常委会审议并通过了杭州市人民政府推荐的“杭州市荣誉市民”议案,决定授予查良镛、陈经纶、斯蒂芬·霍金、丘成桐“杭州市荣誉市民”的称号。(《都市快报》1月26日)
对一些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作出过重大贡献的名人,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是世界上许多城市的作法。应该说,这不失为一种双赢之举,城市可以借名人之力,获得更多的资源,名人也可以享受一份应得的特殊待遇,增加对城市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但是很显然,虽说“荣誉市民”是名大于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必太过较真,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在我看来,杭州此次授予查良镛霍金等四人“荣誉市民”称号,就显得太过牵强和刻意——难免有取悦名人的嫌疑。
但是很显然,虽说“荣誉市民”是名大于实,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不必太过较真,但俗话说“过犹不及”,凡事不能做得太过。在我看来,杭州此次授予查良镛霍金等四人“荣誉市民”称号,就显得太过牵强和刻意——难免有取悦名人的嫌疑。
坦而言之,在这四位名人中,也只有查良镛陈经纶与杭州还算是颇有渊源,授予其“荣誉市民”称号合情合理,其它两人恐怕都难以“名副其实”。譬如丘成桐,虽然多次到杭州讲学,组织重大国际学术活动,但都是再正常不过的教育工作和社会活动,在其它城市相信类似的活动也不会少,不独杭州。再譬如霍金,只是对杭州进行过一次为期一周的成功访问——不会仅仅因为他曾说过“有生之年再来杭州”的话,就把“荣誉市民”相赠吧?
不得不说,杭州此举有一点小小的虚荣心在作怪。与名人“沾亲带故”,扯上点关系,这实际上是我国许多城市的通病。霍查陈丘这四位名人,名气之大,成就之高,受追捧之热烈,不说在全中国,即使放眼世界,想必都是公认的。能把他们归入自己的“市民”之列,对一个城市来说,无疑是光荣,是值得庆贺甚至值得炫耀的事——如果我们何妨把目光放宽一点放远一点,就会发现,他们其实不仅属于某个城市,而是属于所有中国人,乃至全世界人的骄傲和财富,我们何必那么狭隘呢?
杭州完全不必如此。以杭州今日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之迅猛,以杭州悠久的历史,甚至仅以西湖绝色天下的美景,即使不用“荣誉市民”这样名头去刻意奉承,完全可以吸引更多的名人到杭州来,为杭州的建设和发展出力。因此,我倒是觉得,与其花费心思在这些华而不实的事情上,不如多做些基础工作,把引起人才的平台搭好,给科学家,慈善家等社会名人提供一个相对宽松,亲切的环境,这才是他们的真正所需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