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詹德是如何“破坏”摩托罗拉的(系列1)

(2006-10-10 11:01:02)
分类: @ 科技非主流观察
詹德是如何“破坏”摩托罗拉的(系列1)
 
摩托罗拉将成为我公司案例研究榜上排名第三位的,第一位是三星电子,第二位是乔布斯,毫无例外,他们都是Bussiness2.0的锋芒所在。我一直认为Bussiness2.0不是出现在大师嘴里,也不是出现在“蓝海战略”这样的新理念里,而出现在那些细小的公司创新里,是为“蝴蝶效应”。要想仔细研究这只蝴蝶,不仅要看它那美丽的外表,就必须深入它的内部,观察它的组织、血管,甚至它的粪便。
 
“摩托罗拉的酷革命”是这期数字商业时代的封面,也是对摩托罗拉转型变革研究的一个开始,希望跟各位交流。
 
——————————————
“摩托罗拉的酷革命”系列一:
 
 
“我每天都在寻找‘破坏’摩托罗拉的方式”。此前,摩托罗拉CEO爱德华·詹德(Edward Zander)在一次演讲中表示,“要破坏公司,这听起来很奇怪,但在摩托罗拉,这种战略激发了创新。”这位年近60却酷劲十足的CEO,早年被朋友昵称为“Fast Eddie”,做事非常讲究效率,他自己却对此纠正道,“我是从纽约来的,所以我应该叫‘纽约快’”。詹德说到做到,自从2004年1月上任以来,他以自己的速度对摩托罗拉发起了一系列的“破坏性”变革:

破坏一:摩托罗拉总部大楼的12层就是总裁办公室,镶着桃花心木板,铺着手织地毯,糊着金色墙纸,并且带有浴室,像个圣殿似的,普通员工根本没想过在坐电梯的时候去摁那个按钮,上到顶层去看看。詹德上任后不久,决定要做一件震撼整个公司内部的事情,他下令把他的办公室里所有奢华的装饰统统摧毁,然后宣布了一个员工开放日。“我原来以为只有三、五个人会来,没想到突然有上千员工涌进电梯,要去看看高高在上的圣殿是什么模样,结果他们的反应是,‘哦,这么普通,没什么特别的’”。

破坏二:名片分级制度也随后遭到詹德的“杀手”。摩托罗拉过去的名片则把这家公司森严的等级制度表露无遗:底层员工的名片是黑色的,而高层使用的是白色。有一天,当詹德和高级销售主管去见客户的时候,从口袋了掏出了一张黑色的名片递给客户。当他们上车离开时,早就按捺不住的销售人员问他“你怎么会有黑色的名片?”詹德反问对方,“你不是在开玩笑吧”。

破坏三:把死气沉沉的博物馆变为生机勃勃的创新中心。在摩托罗拉总部的创新中心,参观者能从橱窗中看到许多怀旧色彩浓重的展品:木壳的电视机,世界上第一部移动电话(像砖头大小),第一台车载收音机——摩托罗拉的名字正是来源于Motor(汽车)和Victrola(留声机)。但是詹德认为,这些光辉的历史同时也是一种警告。“如果我们今天要取得成功,就得不停创新,否则,结局就是被送进博物馆”。”

2年多的时间,詹德的“破坏性”变革产生了惊人的变化。2005年全年,摩托罗拉持续经营的销售额为368.4亿美元,比2004年的313.2亿美元提高了18%;全年利润合每股1.82美元,比2004年的每股0.90美元提高了102%。最大的亮点来自移动通讯部,2005年该部门的销售额增长了25%,运营利润增长了27%,手机发货量达到创纪录的1.46亿台,比2004年高40%。最为关键的是,摩托罗拉的品牌重焕生机,在Interbrand、《商业周刊》的“2006年全球最佳品牌100强”榜上,摩托罗拉的品牌价值为45.7亿美元,增长率为18%。
是V3拯救了摩托罗拉吗?在摩托罗拉CEO詹德看来,其反败为胜的秘诀在于“在保证品质的前提下,我们的宗旨就是酷和不断创新”。作为数字时代变革案例,摩托罗拉的反败为酷表明,创新有时候就是要“自我破坏”。虽然,詹德没有进行那种传统型的“自我破坏”,比如对高管“大开杀戒”,但是,摩托罗拉的“破坏性”变革也是全方位的:从产品策略、组织架构、营销规划、企业文化,到战略层面。

这种“自我破坏”背后潜藏着什么样的商业逻辑?詹德又是如何破解老公司的创新难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