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股神+盖茨:慈善冲击波的背后

(2006-07-04 12:53:18)
股神+盖茨:慈善冲击波的背后
 
6月份以来,最业界惊讶的莫过于股神巴菲特+盖茨制造的慈善冲击波。6月15日,比尔·盖茨宣布将退出公司的日常运营,将更多的时间用于基金会事务。6月26日,全球第二富豪巴菲特宣布将价值370亿美元的股份捐给5家慈善基金会,其中83%托付给世界首富盖茨夫妇所管理的基金会。
 
虽然时间没过去多久,震动已经产生,成龙效法巴菲特做慈善辞世后将捐出50%-90%身家。段永平以62.01万美元拍得与“股神”共进午餐的机会,并宣布将把慈善事业做到国内。
 
有人把盖茨的举动称为慈善革命,我更愿意用另一个词汇:慈善2.0。在股神+盖茨的慈善冲击波背后,是慈善的新理念:
 
  • 慈善需要上升到公司的战略层面,甚至是CEO的个人战略层面。
  • 慈善需要投资的眼光。比尔与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与单纯捐款者不同,而是卡内基现代慈善概念的贯彻。它以“投资”的眼光来看待慈善事业:受捐助团体必须达到预定目标,基金会进行定期考核,作为下次捐助与否的依据。为了让自己的捐款能够真正使穷人受益,盖茨夫妇认真管理基金会的每一笔对外捐助。
  • 慈善基金也是科技创新的革命性推动力量。在FT专栏作家约翰·凯看来,市场并不善于基础创新。原因在于,基础创新具有普遍应用价值,并不针对特定产品,因此不容易被个别公司独占。最合适的案例是晶体管的发明,晶体管是由美国电话电报公司(AT&T) 的贝尔实验室于1947发明的。贝尔实验室是私人公司中商业气息最少、最有利于智力创造的环境,它是非常富有的母公司(美国电话电报公司)的慈善产物。反垄断限制约束了母公司利用其发明成果的能力,而其它企业从授权费用低廉的晶体管技术中赚取了巨额美元。
  • 对于明星CEO而言,慈善投资无疑是实现个人声誉管理与个人财富管理的完美平衡。
  • 慈善事业需要有组织的,更需要创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