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浑源古城的历史传承及遗存(四)

(2017-12-05 14:52:14)
标签:

浑源古城

街道系统

玉皇阁

木市大街

梳状街道

分类: 大同烟云

四、古城的街道系统

千百年来,浑源及至华北地区的交通不便,运输一直靠畜力车、骆驼队、人推车等传统方式,不说跋山涉水,每日最多也就走一百里路的行程。人畜在行走的中途,需要在车马大店或小旅馆住宿、吃饭,休整或补充给养,店家一般设在村庄、城镇或出入城镇的大路两边。交通干线均是横穿村庄和城镇而过,不会在村边和城外绕行,这是亘古以来的道路特色。

浑源城东距广灵县城120里,南距灵丘县城170里,西距应县城90里,北距大同县城120里。从地理地势看,浑源城所处的盆地三面环山,独敞西川,形如簸箕,这就注定了城西肥沃的土地更适宜于农业种植,城西平坦的道路更适宜经贸往来,西城门成为城垣的主要城门。西城门是必须要设的,要使交通畅通,东城门也要对应设置,才能出入畅通,这就是浑源城在后唐时迁至现址,直至明万历年间仍只开辟了东城门和西城门的原因。明万历二十九年,待御崔邦亮听从风水先生的建议,开辟了南城门,在瓮圈的规制上作了限制,仅能满足居民出入方便,并不能走畜力大车和驼队,不承载经贸往来的通行功能。北城墙则始终未设城门。

综上所述可知,贯穿于东城门与西城门的道路,既是城内的主要大街,又是东连广灵、西通应县的交通干线。东来西往的商贸行旅可以从东、西城门畅通无阻,大同县南来和灵丘县北往的商旅如何出入浑源城呢?南城门的瓮圈狭窄,北城门未置,这真是一个问题。答案是——还是走西城门。

先说灵丘向北前来浑源的道路。浑源城位于恒山北麓,城正南方向为“两山夹一峪”的地形,即恒山与翠屏山之间有磁窑峡,峡水由山涧向北流出。从灵丘城到浑源城须经磁峡谷底才能前来,旧时,崎岖的山路随着磁峡水的不时改道而相伴变更,危险而难行。骆驼队和挑夫历尽千辛万苦从南面峡谷来到浑源城垣外,通过西城门外的月城南门进入瓮城,然后再通过西城门进入城内。

再说大同向南前来浑源的道路。浑源城北的地势略为平坦,从大同方面来的商旅经过城垣外西北摩天锥旁边的道路,通过西城门外的月城北门进入瓮城,然后再通过西城门进入城内。由此可见,西城门是古城最重要的城门,城内东西大街是连接外埠的主要干道,这是千百年来经先民活动自然演变形成的结果。

 http://s1/bmiddle/001x4sCPzy7gl8oUDVm80&690

           清朝浑源州城格局复原图


浑源城垣的周长为“四里二百二十步”,据测量长度为2700米,合明尺应为五里有余。浑源城垣呈八边型,近似圆形,经过换算,知城垣直径为860米,是一座方圆不足两里的边陲小城。在民国时,人们形容浑源城之小,谑称其是“碗大的城”,可谓名副其实。

古城东门位于现永安西街西端,即俗称“红绿灯”交通岗的西侧;南门位于现穆岳小学主楼以西,即石桥南巷南端;西门位于现永安西街西端,即俗称“沙河桥”十字路口的东侧;北城墙上本该是城门的位置上有一座真武庙,真武庙在现大操场的北门附近。东门、南门、西门、真武庙等是浑源城的四处方位坐标。

古城的地形东高西低、南高北低,城内东西大街穿过钟楼和鼓楼楼洞,直通两头城门,将一个地势微坡的城圈隔成南北两半。古城的规划由大街展开,重要的公共建筑大都建于此街上:在明万历年间的《城池图》中,东西大街及两侧就有标注了学宫(街北)、钟楼(街中)、州衙(街北)、玉皇阁(街南)等重要建筑;在清乾隆年间的《州城全图》,又增加了鼓楼(街中)和财神庙(街北)以及六座过街牌楼(街中)。因此,东西大街中无论是当街古建还是位于大街两侧的古建,密集程度可以用三步一岗、五步一哨来形容,可见昔日的繁华景象。

东门至西门不过860米,以前受钟鼓楼、过街牌楼及参差不齐的民居的影响,东西大街并不直,而是每过一个路口就会有个弯度,整条街道弯曲如蛇行状,这种路况持续到解放后。新中国成立时,过街牌楼早已拆除,上世纪五十年代逐渐拆除了钟楼、鼓楼,大街当中再没有建筑,畅通无阻。大约在1960年前,浑源名士王念祖曾赋《马路》诗一首,曰:“年来何事自堪豪,贯彻东西路一条;白昼行人纷似蚁,夜间灯火密如毛。莫言此日交通好,须识当年民力劳;更有令人宜注目,道旁房屋接云霄。”由诗中可见,在拆毁钟、鼓楼之时,大街两边进行了局部的拆旧建新,兴建了一些高大的现代建筑(比如政府商店、县一招、工商银行等)。上世纪80年代、本世纪初对这条主干道进行过三次大规模的硬化铺修,并设法对弯道尽可能地取直,但因弯度太大,现在的石桥仍存在明显转折点。东西大街以石桥为中心,向东则略偏南直达东门,向西则略偏南直达西门,犹如一鸟展开双翼,呈两分状态。总体来看,街道偏转的角度不大,人们一直视为东西走向的大街。

这里需要着重介绍一下石桥巷和石桥。石桥巷是一条南北向巷子,因与东西大街汇合处原有一座石桥而得名,这个十点路口就是石桥。石桥巷的南端止于南城门,北端止于北城墙的真武庙;石桥往东经过鼓楼直达东城门,往西经过钟楼直达西城门。因此,石桥是东西大街的中心坐标,石桥巷是全城的中轴线。

明清时期,人们通常用一座建筑来表示全城的中心。石桥的东南有一座玉皇阁(万历年间称玉皇阁,顺治年间改称昊天上帝阁,乾隆、光绪年间称上帝阁,民国时期复称玉皇阁),在历个版本《浑源州志》中,玉皇阁不管如何变化名称,但均称其位于“城中央”。由此看来,如果用一座建筑来表示古城中心,那就是玉皇阁;如果用一个点来表示古城的中心,那就是石桥。人们通常认为地方衙门是全城的中心,但是,浑源州衙虽是古城的最高行政公署,它既偏离开南北中轴线,也不在东、西大街的中央位置,并不能称为全城中心,这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



东西大街是浑源城所有街道的参照物,如果将它视为惟一的第一级街道的话,那么旧城里与之连通的南北向道路就是第二级街道(简称为“二级巷”)。在北城(大街以北区域,简称“北城”),从东至西依次为布袋巷、大石头巷、庆永兴巷、鼓楼北巷、石桥北巷、钟楼北巷、水坑巷、西门北巷;在南城(大街以南区域,简称“南城”),从东至西依次为南营巷、红牌楼巷、鼓楼南巷、石桥南巷、政府南巷、钟楼南巷、当铺巷、石牌楼巷、西门南巷。东西大街像一把梳子的中柄,这些南北向的二级巷像梳齿,它们共同构建起古城最基本的街道系统。

二级巷基本上都是和东西大街连通的南北巷,巷子与大街呈垂直状或近似垂直状,位于城中间的几条二级巷最为笔直,南北走向也最为标准。处于靠近东门或西门的二级巷,则或为斜巷,或为断巷(只有一个出口的巷子),或为弯曲之巷,这显然与八边形城墙走向有着直接的关系。在北城的二级巷中,布袋巷(现被临街大楼封占)既斜且弯,大石头巷、庆永兴巷、鼓楼北巷、石桥北巷、钟楼北巷是标准的南北巷,水坑巷和西门北巷是既斜且弯。在南城的二级巷中,南营巷是条斜巷,红牌楼巷是条被临街楼封堵的断巷,鼓楼南巷、石桥南巷、政府南巷是标准的南北巷,钟楼南巷因中段被太山奶奶庙占道而折为弯巷,当铺巷是条断巷,石牌楼巷是标准的南北巷,西门南巷是贴近西城墙的弯巷。

北城和南城的二级巷,并不是都能在东西大街上交汇处一一对应,能够对应的几组二级巷有:鼓楼北巷和鼓楼南巷、石桥北巷和石桥南巷、钟楼北巷和钟楼南巷。另外,西门北巷和西门南巷的巷口在大街上对应,但却是依西城墙走向的弯巷;水坑巷和石牌楼巷的巷口在大街上对应,但水坑巷的出街巷口被封堵;布袋巷和南营巷在大街口对应,但布袋巷被封占而近乎不存在。

古城内,除了东西大街和二级巷之外,还有若干条垂直于二级巷的东西向小巷、三四条二级巷的延伸小巷,这就是城内的第三级街道(简称为“三级巷”)。东西大街、二级巷和三级巷共同组成古城的脉胳,将遍布于南城和北城的千余座古民居有机地联系起来,保证了人们的活动与出行,古城因之而焕发出勃勃生机。

三级巷中,以东西巷为主,也有几条南北巷。有的巷子(比如栗家巷)闻名遐迩,有的巷子干脆没有巷名;有的巷子笔直,有的巷子弯弯曲曲。在北城,三级巷有老井圪洞巷、郭家巷、后仓巷、司衙门圪洞巷、马号门巷、二神庙前巷、大寺东巷、大寺前巷、大水坑巷、二神庙后巷、李家圆巷、北马庙巷、小寺塔巷、孙家巷、小水坑巷。在南城,三级巷有小南巷、小牌楼巷、栗家巷、小井巷、姚家巷、唐角巷、南马庙巷、陈家巷。

三级街道系统中,东西大街由于处于城内繁华之地,现在其两侧的古建筑基本被拆掉盖成临街商铺或临街大楼,所剩下的古民居屈指可数。二级巷、三级巷街道两侧的古遗存,绝大多数是保存较好的古民居,也夹杂着官署、寺观及庙宇等古建筑,共同构建了乡民们赖以生存和风俗信仰的世界。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一些巷子的巷名很耐人寻味,能引起人们的无限暇思。钟楼南巷、钟楼北巷;石桥南巷、石桥北巷;鼓楼南巷、鼓楼北巷,是因为在钟楼、石桥、鼓楼的南北而得名,理所当然。南营巷是因为南城那一带在古时是驻兵之地,因此得名;此街在明、清时是武衙门的所在地,张府(清朝进士张观准)、薛家大院等大户都住于此,军阀混战时被奉军占为指挥部,日据时期被日军占为兵营。政府南巷在州衙门的南面,北端正对着位于北城州衙的大门,因为只能是一条孤巷。政府南巷古称州衙门南巷,因其位于州衙门前面,巷子两侧高规格的老宅院比比皆是。红牌楼巷位于鼓楼南巷的东侧,因在北城没有对应的巷子而是一条孤巷,同时也是一条断巷。红牌楼巷名气极大,据说清初摄政王多尔衮屠城时,一位娘家住在此巷的李姓王妃向清廷求情,多尔衮遂下令赦免王妃一家,并令挂红布条于院门作为信物,街坊邻居听说后均在院门上挂红布条,百姓闻知后蜂拥至此巷避难,从而使躲入此巷的百姓们免遭涂炭,为了纪念这位王妃的恩德,得以活命的百姓们在巷口为其盖了一座红牌楼,此巷便改名为红牌楼巷。当铺巷位于钟楼南巷的西侧,因巷内有一家当铺而得名,也是一条孤巷、断巷。小牌楼巷位于鼓楼南巷的路东,是一条东西走向的断巷,因巷口有一座小牌楼而得名。

在这些街巷中,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本来一条笔直的巷子突然变弯,前面出现了一个“丁”字路口或空旷地带,那往往就有一座庙了。比如:大石头巷的北端“丁”字路口是一座二神庙,供奉着二郎神和关帝爷;北马庙巷中段出现一个大的转弯,那就因为给盘踞的北马王庙让路;钟楼南巷中段向西拐了个大弯,那是因为雄踞的太山奶奶庙挡住了路;钟楼南巷前段出现了一道极短的东西小巷,那是因为南马王庙到了;鼓楼南巷南端骤然豁然开朗,原来是吕祖庙和火神庙在等着呢。如此种种,可以看到明清之际的乡民们极为虔诚,他们为了迎合庙宇的神灵,甚至不惜让街巷改道。

 

 http://s6/bmiddle/001x4sCPzy7gl8t0A1nf5&690

    光绪版《浑源州续志》载“上帝阁”,即位于城中央的玉皇阁

 

城内的街道系统已经清楚,有必要再简单谈谈南关、木市、西关及周边的街道系统。

西城门自古就是古城最重要的城门,这已毋庸置疑,西城门前往应县方向所走的交通干线必须经过木市街。木市街是一条西南至东北走向的斜街,位于西关堡的南面,传说旧时恒山一带森林茂盛,人们便在这一带买卖木材,形成木材交易市场而得名。西城门的正西方向有西关街,旧时叫顺成街,是西关堡的内街;顺成街具有重要的商贸功能,但无法取代木市街作为交通干线的运输功能。

在木市街的周围,有南关街、南顺街、顺成街、余井街等数条街道,有南大道、小唐庄、锣柜巷、当巷、道巷、志同巷、羊集巷、黄家巷、南野地巷等几十条巷子。清朝、民国期间,木市街周边聚居了不同年代迁入的一两万乡民,形成了颇具规模的“前店后居”风格的古民居群,一些庙宇、教堂等关乎信仰的建筑也间或其中。

由此可见,南城门至西城门这一面积庞大的扇形区域中,老街道和古建筑比比皆是。城外的这些老街道是城内街道系统的补充和重要组成部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