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两性散文女性美丽伊丽莎白泰勒林语堂中国杂谈 |
分类: 学界风云 |
偶然看到林语堂70年前写的《中国人》中译本,急忙中只是看了其中谈论女性的一段,觉得可能还是看英文原版比较能领会他的意思,似乎不少段落自相矛盾。其中两个观点,我十分不赞同。首先,他说最美的女人,是“生完孩子3个月时的女人”。我可以理解他欣赏母性的光辉,怀抱婴儿的哺乳期年轻母亲最是骄傲又专注,褪去了豆蔻年华的幼稚和叛逆,也添了一份求偶期没有的稳重和责任,的确有着过人的风度。
可我可以推断,林语堂先生家里肯定有奶妈或者保姆!
因为他明显不需要自己带小孩,没发现婴儿晚上每隔2个小时就要吃奶,6个月后才逐渐能睡整夜觉,夫妻都一定会被折腾得睡眠不足,憔悴大熊猫一对,而且小娃娃有那么多换洗工作,年轻妈妈身上不是奶渍就是孩子的呕吐物,连上洗手间挽挽头发的时间都没有,衣衫不整的黄脸婆实属无奈,说不定还要上班上学,如不幸得上产后抑郁症更是天天以泪洗面,况且,她还没有完全从那个肥胖臃肿的怀孕期恢复过来呢!绝对和“光彩照人”粘不上边儿的。林语堂先生欣赏年轻母亲是很高尚的,只是有点像卫生巾电视广告,看到的只是女人例假无痛苦不便的假象。精神层面上可以理解,不符合客观现实。现实中有不少男人甚至在老婆怀孕时就耐不住寂寞了,哪里明白做母亲的辛苦?
那么女人到底什么时候最美呢?记得有位朋友说过,大学是女人最美的时候,可惜她没上大学,那种奔放自信的美丽没有培养出来便把青春浪费在工作岗位上了。我告诉她,不需要遗憾,大学女生很多还只是在结茧,还没有化蝶呢。没钱买不起昂贵的化妆品也挡不住青春无限,可举手投足的那份优雅气度是需要岁月沉淀的。象伊丽莎白泰勒童星成名,但真正美丽是在30岁以后。我的一个男性朋友就说20岁左右的女孩子看上去靓丽,可她们一开口往往暴露出肤浅,让他失去了追求的欲望。美丽的心灵比美丽的躯壳重要的多,人人都有老的那一天,这是无法选择的事情。当然也有大把越老越丑恶的人,可见用年龄去界定女人的美丽,本来就是徒劳。就象问“男人什么时候最帅”一样,是个见仁见智的命题。
林语堂对于妇女的第二个有趣观点是个东西方比较,他详细介绍了中国妇女的缠足这一在西方人看来惨绝人寰的酷刑。足背弓一折,女人不仅跑不快,走起来也必须千般柔弱的“颤动”不止,挑起了多少性变态的男人的情欲。20世纪初正是中国打开国门之时,林语堂说中国时髦女性迅速的抛弃了缠足的旧习俗,穿起高开叉旗袍,烫卷头发。可众男士无需怅然若失,因为西方有和缠足异曲同工的高跟鞋!一样强迫女性挺胸收腹,屁股翘翘的扭来扭去,而且也让脚显得小多了——女人为了取悦男人,照样不顾痛苦前赴后继。
这真是蛮般配的比较呢。不过林语堂先生忘记指出:现代社会,女人可以穿高跟鞋,也可以穿拖鞋。旧社会可没有不缠足的自由!除非你要冒嫁不出去的险吧!即使是今天,嫁不出去仍是女人的最大一宗罪。女人的价值必须要有一个夫君的承认,不管这个男人有多么不堪,多么配不上这个女人,也比这个女人所有的成就的总和更有说服力。你要侮辱一个女人,就不管三七二十一骂她“嫁不出”,准保能泄心头之恨——可你又不是居委会查户口的,人家嫁不嫁,关你什么事呢……
后来翻了一点林语堂的资料(足见我没什么文学修养,大作家的文章都不了解,哈哈),原来大文学家写散文就不爱守规矩,挥洒自如,闲谈无忌,也许就解释了文章的结构松散。也是,散文就是为了抒发感情,不一定非要逻辑那么严谨,失去了文笔的灵动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