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鱼和不同的生活态度
(2009-05-04 00:11:57)
标签:
美国咸鱼节约美国梦挥霍杂谈 |
分类: 羊城小哨 |
小时候,一家海边居住的亲戚送来几条咸鱼,新鲜腌制,味浓而不后(一声,北京土话,形容太咸),妈妈每天早上用姜丝蒸上一点,伴随热气腾腾的潮州香糯白米粥,真正销魂的入口即化。我吃了不久便开始忧虑:啥时候这咸鱼就该吃完了,以后再也吃不到了。于是便下意识的吃得少点,省点,期望把那不可避免的结局拖延一些。回想起来,似乎很可笑,不过这是不少人的生活哲学吧:好东西要慢慢享受,不可过度挥霍。
美国人不吃咸鱼,更不会遵循这样的哲学。美国老一辈人也有勤俭持家的光荣传统,不过如今早已式微。以前和本科生混着上课,问及什么是“美国梦”,美国学生脱口而出:大房子,大车子,大狗。听得我真是打了个大冷战:这就是我放弃那么多想得到的吗?难道“美国梦”就是如此庸俗?后来慢慢了解美国社会,果然啥都要“大”与“多”。地盘要大,屁股、胸部也要大。新鲜玩意儿要多,信用卡也要多。有风驶到尽,有力气就拼命挣钱、拼命花,自己国家生产不来,就把别人国家的钱和资源也搞来花个精光。了不起就破产呗,反正7年后又是条好汉。
倪匡的小说《卫斯理系列》里有个故事叫做“算账”,假设就是是人的一生中能說几句话、吃多少食物、心脏跳动几次、呼吸多少立方公升空气等等,都已是命中注定。这科幻小说借鉴阎王的生死簿的算法,不能当真,不过人的一生真的有一些限度,比如女人的卵子,一辈子就那么多个。我一个美国朋友告诉我,他高中的时候也吊儿郎当,不务正业。他老爸是个正派人,可也不斥责他,有一天带儿子去见个老爸的高中同学,一路上介绍这个同学年轻时可“酷”了,抽烟喝酒吸毒吊马子,学习一点不care,真是“没白活”呢。我的朋友当然挺兴奋想见见这位当年的风云人物。他们进了个电器店,打了个转就出来了,我的朋友不解的问:“你的老同学在哪里呢?”他老爸说:“你见到了啊。”他惊讶:“谁啊?”他老爸意味深长的说:“就是那个店小二嘛。”我的朋友顿时心惊胆战:那人萎靡不振,衣衫褴褛,别说帅了,看上去比他老爸要老20岁呢!
出来混,总是要还的。
要命的是,我们往往都能活到要还债的时候。
可是话又说回来,中国人一辈子省啊省啊,结果还没有享受到就咯屁了,也真是亏的慌。我一个同事说她小时候有个不可告人的习惯:每天晚上她父母把她放入被窝中后,她总是马上起来,把被子叠好,然后睡在整理好的床铺上——这次日一早必做的家务形成了她的精神负担,把她压得喘不过气来,干脆直接放弃了享受。岂不是可笑又可悲?中国夫妻两地分居的情况比美国夫妻多的多,甚至把孩子送回国,三人分散在世界各地奋斗,为了将来的美好生活。可错过的又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