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文化脈絡下之中美教育比較》上

(2007-01-19 00:10:06)
分类: 学界风云

前记:看到云姐姐博客上关于面子的文章,想到下面这篇台湾学者的文章,应该可以从文化的深层结构方面来解释中国人爱好面子的现象。

 

從許烺光先生的概念出發:

文化脈絡下之中美教育比較

屏東師範學院社會科教育學系

周德禎

 

 

一、  前言

自從統獨爭議變成熱門議題以後,要用一個總括的名稱指稱台灣這個地方的人和這裡的文化,就變成一件困難的事。不過,因為這篇短文是接續許烺光先生的觀點而作,此處就沿用許先生稱的中國人和中國文化,來指涉台灣的種種。

許先生在「中國人與美國人」(1988)一書的前言中說:

我自承是一個邊緣人。因為我是在一種不尚變而大半人生都可以全然預測的文化中出生和成長,但我卻又在一個好變,並以變為進步的文化中生活和工作。介於這兩種完全不同文化中生活的人,隨時接觸到兩種文化面,我可以體會出兩種不同文化面在內心相互摩擦的邊界。(p.20)

     許先生認為,使自己成為一個邊緣人是研究人類行為的一個重要法則,因為當你不屬於某一社會時,邊緣人的身分可以幫助你跨越自己的優越感或成見融入該社會,使你能夠像當地人那樣去觀察感受了解那個社會。而且更重要的是,邊緣人的角色可以啟動比較研究法,因此研究者可以在尋求了解他人社會文化的同時,對自己族群的生活方式也開始有進一步的反觀自省和了解,而這種反思與再認識的過程,有可能獲致文化研究中更珍貴的收穫。

繼承許先生邊緣人的理念,我嘗試從他在「中國人與美國人」中揭櫫的概念出發,用比較的方法去理解台灣和美國兩種教育系統的一些不同。當然,教育研究的領域十分廣闊,我在這裡只談這兩個文化的教育特色及其中隱含的文化意義。

 

二、美國文化和中國文化

許先生說,造成中美兩大民族間這麼多彩多姿,無數差別的根由是生活方式的不同,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中國人則為「情境中心」的生活方式。美國人受「個人中心」的影響,重視獨立自主,常會趨向於社會性及心理上的孤立;中國人受「情境中心」支配,在社會及心理方面,常常依賴他人,而與周圍的人產生出相互依存的關係(1988:41)。

關於美國人著重個人中心的生活方式,許多文獻都有類似的看法。美國心理學家Carl Rogers(1969)更是明白表達對個人主義的強烈信仰,他主張個人應該生活在這麼一個世界:在這裡,人應該從社會限制中解放出來,每個個人可以自由選擇和創造對他們自己最有意義的價值系統。照Rogers的看法,「真正道德」(true morality)的核心是在個人而非社會,個人非常知道什麼價值對他們最合適,而且如果不受社會限制的話,個人有能力發展出有生產力的價值體系。Rogers認為,社會鼓勵人們只顧得扮演他在社會裡的角色,而疏遠他本身的內在感情和直覺,人們為隱藏自己本來面目所作的努力,甚至會大到讓他忘掉自己真正是誰,以致造成「自我異化」(self-estrangement),所以他宣稱,社會是一個健康而完整的個人之潛在敵人(pp.247-251)。

把中國人的生活方式描述為「情境中心」取向是許先生的創發。在人類學或社會學研究文獻中較常提及的是,中國是一個以「家族主義」為重的社會。例如Hamilton & Biggart(1989)指出,中國人家族主義的特色是,強調自我控制,個人行為必須順從家族的要求;鄭伯壎(1995)指出,中國家族重視家長權威價值,父親擁有最大的權威,家庭中權威的傳承優於一切,目的是確保家姓之源遠流長。不過,許烺光先生從小說、藝術、婚姻、家庭、政治、宗教各種方面擴大來看中國人的生活習性,他發現一個比家族主義涵攝力更大的概念「情境中心」模式。由於中國人看重相互間的依賴,對家庭、親屬、地方社團關係的重視,遠超過社會中其他較間接的關係,因此這種直接的、立即的、以他人為依歸的人際關係之重要性,形成個人強烈的情境中心取向。有時候這也造成一種許先生說的現象:「強調外在實體而不注重心靈探索;強調環境中個人的地位,而不看重在反抗環境」(p.78)。

重視個人的美國文化和重視情境或他人觀點的中國文化,各自孕育出一套不同的教育體系,其間的差異將是下節討論的重點。

 (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