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分类: 羊城小哨 |
广东人无鱼不欢。可我最近看了BBC著名的系列纪录片《蓝色星球》,其中一集谈到目前人类对鱼类的捕猎已经达到了极限,不少物种在机械化拖网的大量捕捞后已经濒临灭绝,比如蓝鳍吞拿鱼。更可怕的是,很多物种只是“collateral damage”,比如海豚和海龟,难逃渔网,却被随手抛弃了。
由此我想到了很多中国人吃海鲜的习惯。比如中国人最推崇的鱼翅,造成了鲨鱼的大量捕猎,可鱼翅到底有没有其所谓的养颜奇效呢?还是不过是富贵和奢侈的代言品呢?科学调查证明,鱼翅的营养和肉冻相差无几!实际上,鱼翅含有大量的汞(水银),多吃会中毒。
我相信,我们很多的饮食习惯都是非理性的。我应该不是唯一一个觉得鱼翅淡而无味的人,但仅仅是因为鱼翅珍稀难求,而成为了一种身份的标志,名符其实的花钱买难受,吃的是面子。还有诸如海龟、燕窝等,谁能拿出科学证据证明它们的所谓“奇效”?说句不好听的,你会吃其他人的口水么?为什么燕子的口水就能吃得那么津津有味?
再者,捕猎的过程十分残忍,多数鲨鱼靠肌肉排尿,因此鲨鱼肉是不能吃的,鲨鱼在被割掉鳍后会被渔民扔回海里,成了其他动物的猎物,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还有粤港人民爱吃的石斑鱼,是一种生存于珊瑚礁的鱼类,不容易捕猎,渔民就用加了铁球的拖网,拖过海底,把珊瑚礁打得稀烂,再把所有的鱼类全部打捞上来,随后没有经济价值的鱼类被扔回大海,它们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珊瑚礁,等待它们的只有死亡。
广东很多家庭喜欢摆水族箱,因为“水为财”。在广州著名的水族街,有专门经营海水观赏鱼的店铺。可是你有没有想过这些漂亮的小鱼是怎么来的?菲律宾的渔民会偷偷得用氰化物去珊瑚礁毒鱼,趁热带鱼昏头昏脑的时候捕猎,然而,别说这些鱼儿在中毒后一两个星期内就会死去,而且珊瑚礁也会被毒死,这样饮鸩止渴的手法,为的只是在这短短的两个星期内把鱼卖给毫不知情的消费者。
我在这里为广东人吃海鲜提出几点倡议:
1,
2,
3,
4,
5,
中国人讲究“取之有道”,也就是说要有方法,要尊重自然的极限。当然,我们都清楚,最根本的是保护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减少环境污染。不过从自己做起,减少市场需求量,自然捕猎就会减少。我们都是生物链的一环,每个人都有责任。

加载中…